pp 9-10 概念史的起源
《关键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62815/
人们常喜于把概念史研究的肇端设定于二战以后。米勒和施米德尔合著《概念史与历史语义学》(2016),将发端时间推至 1933 年之前的十年,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的确,概念史研究和方法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渐增多,并被看作考察历史的更为精确的工具。科塞雷克在其主编的《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1978)的“导论”中,开篇即谈论那个处于历史过渡期或剧变期的德国不同学科的概念史家:
哲学史领域的罗特哈克尔,古典语文学界的耶格尔(1888一1961),专攻精神史的屈恩 (1887一1973),法学史和宗教史研究中的施米特 (1888-1985),语言学界的特里尔(1894-1970)。中世纪文史学者施勒辛格尔 (1908-1984)的地域史和宪法史考察,尤其是史学家布鲁纳(1898一1982)的著述,后来被科氏及其弟子视为社会史与概念史相结合的起始。
在法国史学界,年鉴学派创始人费夫尔(1878-1956)自1930 年起,在《经济社会史年鉴》的“词汇专栏”中介绍新式关键词和事物含义史,以及德国文化史和语言史刊物《词与物》 (Wörter und Sachen,1909-1944)中的相关论说。 —— 词与物 (豆瓣) (douban.com) Roger Brown《词与物》1958年。福柯《词与物》1966年。
Historische Semantik und Begriffsgeschichte (豆瓣) (douban.com)
Historische Semantik und Begriffsgeschichte (豆瓣) (douban.com)
376 德语语言学 (douban.com) 词源学+ 语义学=概念史
————————
p19 法国语文学家布雷尔(1832-1915)是最早从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学者之一,他的论著《语义学》(Essai de Sémantique, 1897)赋予“语义学”概念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含义。
房德里耶斯(1875-1960)《语言》([1921]2012:229-278)已经提到词汇演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概念变了名称,二是词变了意义。
吕思勉(1927)《字例略说·九、引伸》(《文字学四种》p146):
引伸者,字义之变迁,即语义之变迁。其根原,则在人观念之迁变。……夫观念之迁变,无一息之停,而语言为固定之物,势不能朝更暮改。
又《十、文字之孳乳》(《文字学四种》p150):
盖知识日增,言语必随之而广。然言语非可凭空创造也,故有一新观念生,必先以之与旧观念相比附。其观念而相类也,则小变其音,以示顺承。其观念而不相类也,则亦小变其音以示违逆。逆顺之情虽异,而其语之必有所本则同。此各国文字,语尾所以有变化也。言语公例,为凡人类所莫能违,吾国岂能独外?故谓吾国语言语尾无变化者,诬也。……151自有读破之法,则语尾变化,亦得著之于文字,不必造字,而已增出无数字矣。……文字孳乳,又有一最要之例,时曰复音。
是书首版于1914年。(据《唐钺文集》p145)————————————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p118:
性质不同的概念与语音建立起联系;即使完全不考虑语音的物理声响,而只就观念的方面来说,这一联系也需要某种另外的媒质,使得概念和语音能够经之结合起来。这种媒质始终是感性的……与内在或外在的感觉或活动有关。如果派生方式能够正确地提示这种媒介,那么,经过不断得从具体中进行抽象
【保罗的词义三分法应该受了洪的启发
p55词义变化的逻辑分类法 (douban.com)
】
,我们便可以将这一媒质全部或是部分地——除开其个别属性以外——归简为概念的外延或内涵的变化,或者二者的共同变化,这样,我们便达到了一般的空间、时间和感觉程度【❤但是往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类学科方面呢?自然类学科作为一个认知工具灌溉了人文社科一套理论、术语,但自然类学科本身呢?】
的领域。……释清词汇的内在联系网络,阐明(具体语言的词汇)在语言中得到 个 别 表 现 的一般方法,至少能构画出这种方法的主要轮廓。然后,我们可以尝试从具体的词上升到某些似乎类似语根的直观和感觉;🍕↓ 然而,把语言跟它所表述的观念领域作这样的比较,似乎又要求我们从相反的方向进行研究,即从概念出发推溯至词,因为,概念是词的原像(Urbilder),唯独概念才包含着必要的内容,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名称的类型和完备程度对词的名称进行评判。……(但)人们用具体的词来标记概念……最狭义的范畴🧊↓和借助词实现个别化的概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沟壑。-词→概念-
🍕↑ 词=概念+语音 —— 在天才精神的激发下,靠直观和感觉来把语音、概念在词里面协调起来
词=概念+外界媒质(感性)+语音 —— 与“观念”的关系是?
-概念→词-
具体的词→类似于语根的直观和感觉
🧊↑同书p119:通过假设一些范畴来达到目的
————————————
————————————
韦伯《学术与政治》(中央编译版)p14:柏拉图……第一次自觉地发现了一切科学认识最伟大的工具之一:概念des Begriffs。↓
截图来自DTA--https://www.deutschestextarchiv.de/book/view/weber_wissenschaft_1919?p=17————————————
《博士学位论文》p232:
曹卫东开设“情感现象学”专业课,专门透视“情感”概念在现代思想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囊括阿伦特、舍勒、卢曼、吉登斯、伊鲁兹等风格迥异的思想家。这门课示范了如何以一个关键概念串联起思想史不同阶段的发展。
同书p233:
面对一整段思想史,我们真正所能详细言说的,归根结底只是若干概念。就一位思想家发问,我们真正听见的不过是自己抛掷向这面思想之墙而折返的回音。同时,一个问题是否能够代表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是否能够代表他所嵌入的那个时代,又必须回到其思想的同时代语境中加以确认。……学术史或知识史客观上是尚未被探索过的广大领域【❤问:学术史=知识史吗?】。……学术研究是真正的无用之域,却又是用以支撑我们必然有限之视阈的真实身体。
————————————
p176 概念范畴的定义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4181069/
————————————
《荀子》“名”——《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春秋繁露》第三十五“深察名号”内有“名生于真”“名实”“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随其名号以入其理”“《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 | 《法言》的《问道》《问神》《问明》四卷其实有不少也是对各类“名”的解释 | 蔡邕碑“名物定事之能” | 孔子“书之重,辞之复”——《释名》——《西京杂记》“名齐实异” —— 第198册卷4374郑樵二《尔雅注》序 —— 《翻译名义集》卷一“言变名迁”,卷五 第52篇 名句文法:声名句文 。
↑→ 洛克的假设-洛克的语言观 —— 12 各种观念如何成为一般的 // 各种文字如何成为一般的
图片来自王继红《基于梵汉对勘的<阿毗达俱舍论>语法研究》p11《出三藏记集》卷八“名实”“语音”“名旨”
10. 同“ 名 ”。 名稱;名字。▶ 《管子‧法法》: “政者, 正也。 正也者, 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 《呂氏春秋‧察今》: “ 東 夏 之命, 古今之法, 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 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陳奇猷 校釋: “ 孫鏘鳴 曰: ‘命, 名也。 謂古之名物與今之言不同。 ’ 孫 訓命為名, 是。 古者以名詞、語言、文字等形容事物之性狀者統謂之名。”▶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張耳 嘗亡命遊 外黃 。”▶ 司馬貞 索隱引 晉灼 曰: “命者, 名也。 謂脫名籍而逃。”11. 同“ 名 ”。 命名;稱為。▶ 《左傳‧桓公二年》: “ 晉穆侯 之夫人 姜氏 , 以 條 之役生太子, 命之曰 仇 。”▶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 韓太子 亦生子, 命曰 嬰 。”▶ 唐 柳宗元 《四維論》: “世人之命廉者, 曰不苟得也。”▶ 清 李漁 《奈何天‧巧怖》: “有二位雅人在此, 為何不命一個齋名, 題一個匾式?”————————
p151 杨氏教学法 | 胡适、伯希和曾一席 “1949年杨在哈佛开设中国经济史程,杨列出和教授中国货币和银行历史上的300个重要词语,并要求班上学生就其中某些组术语做进一步研究工作并写研究报告”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8450586/
言为心声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6731293/ || 《 纪瞻传 》异名同实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5256839/
281 中国人言(语言表现)与意(表现内容、意思内容)的思想史-编词典背后的哲学观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6523140/
法国Émile Benveniste《普通语言学问题》(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53146/)下(1974)考察了civilisation(文明)、scientifique(科学的)两词的起源。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1982:31):词的内部形式在中国训诂学中叫做“名义”。
《南齐书·周颙传》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9678369/
王凤阳《古辞辨》二四“文化”下的【文、字、书、名】条值得关注
《古辞辨》p312
豆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6 黑格尔的历史三说 | 历史语义学
黑格尔的历史三说:原本的历史、反思过的历史、哲学的历史。 术语 概念史 Begriffsgeschicht...
-
pp 9-10 概念史的起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