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6 巴黎大学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角色
巴黎大学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1814 年学校开设了中国语言学课程。1919 年秋,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赴法国考察,提出由交通部出资,设中国学院于巴黎大学。1920 年底正式成立,一年后获得法国政府的承认,1929 年初归属巴黎大学。截止到1933年,已经有11人获文科博士学位。
……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欧洲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毅、陈寅恪、傅雷、巴金、钱钟书、王力、严济慈、钱三强、许德琦等,都是那个时期前后留法学生。他们后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很大贡献。可能还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那就是他们的老师大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像陈寅恪、胡适、鲁迅、陈钟凡,他们都在国外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老师们学识宽泛、眼界开阔、中西合璧,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p67 李健吾、戴望舒也曾在巴黎
p71 从20世纪40年代起,也就是陆、冯等这批留法学生回国不久,萨特的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冯沅君1947年发表了自己写于巴黎大学的《萨特存在主义》,在当时影响很大。回国后,冯沅君还翻译发表了《新法国的文学》,《法国歌曲的价值及其发展一一法国近代歌曲选导言》。翻译了著名作家雨果的诗作《播种的季节》,法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曲作家杜朋的诗《双牛吟》等。而陆侃如则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左传》用法文译作《左传考》,在欧洲发行。他同时将法文版的《法国社会经济史》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法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p88 陈衡哲1920年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历史系教授,也是北大第一位女教授。
5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