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
贝雅特丽齐
读过 我希望我女儿活得自私
《我希望我女儿活得自私》
郑莲喜
90个笔记
◆ 序言
>> 那些想对女儿说的话,就像拼命挣扎在渔网里的鱼,几欲冲出我的喉咙。我清晰地感觉到,这些话和我的想法、思考以及情绪,勾连着我的人生,翻腾跳跃着。我怕女儿嫌我焦虑,嫌我杞人忧天,嫌我小题大做,但无论如何我都想把这些话说出来。
>> 以及婚姻是从未经历过却会将关系中的难点一并奉上的未知世界。
>> 但是我的想法总是要通过丈夫传达给他们,就像台球中只能通过击打主球去撞击目标球一样。
>> 在每个女儿的人生旅途中,都藏着母亲的人生,它就像是影子,不论你是否愿意,它都会在某个时刻从角落里悄然现身。我的人生也是如此。母亲的影子时隐时现,而我相信我的女儿将来也会无数次地遇到我的影子。因此,我至少要让女儿意识到影子是什么,它是美好的,还是残暴的。
文化是无法轻易改变的东西,即便是改天换日,也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将旧的文化连根拔起,就如同死亡一样,有它必经的过程、顺序和时间。而消灭影子也有它的次序与规矩,我决定从自身开始,尝试改变,于是提笔写下我的故事。
◆ 1 女儿啊,从一开始你就是你
>> 因为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怕说错一句话都会引起很大的误会或矛盾,所以双方家长从头到尾也只是在聊孩子们小时候的事情,根本谈不上有效信息,时不时地还让对方多吃点儿。
>> “如今,我就当多了一个女儿。”
>> “仅凭一句话,怎么可能把别人的孩子变成自己的孩子呢?甚至不经过任何过程,就算有过程,也不可能超越血缘至亲,这是绝不可能的。”
我对此表示赞同。
>> 所以他们似乎想要通过制度和规矩来抹除女性的主体性,比如让女儿迁走户口;或者说女儿是嫁出去的媳妇,不让她回娘家;又或者是抹除女儿在娘家的痕迹。
>> “现在连户籍法都取消了,哪还有什么嫁出去的媳妇。过年、过节也都是两家走动啊,你说的这些已经是老皇历啦!”
“是吗?这个世界本就如此,受害者忘不了的,加害者却很轻易就能忘记。”
>> 如果有人口口声声说着爱你,却不尊重你的选择,那他就不是真的爱你。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应当是自由的,无论是那些以维持家庭和睦、育儿为借口的人,还是劝你以丈夫的工作为重、承诺将你爱如己出的公婆,如果他们干扰了你的选择,那么,他们都不是真的爱你。
>> 婚姻问题的核心都在于选择权的问题。
>> 在那个时代中,她们的姓名被抹去、个性被磨灭、梦想被剥夺,她们只为了延续家族血脉,而将自我投射在孩子和丈夫身上。现在,她们正在努力找回自己的名字,寻回个性,实现梦想,生育并抚养自己的孩子——而非仅仅是男方的后代。
>> 所谓女性,就像被反复熬煮的银鱼汤一样,她们的名字被抹去,被赋予“妈妈”这样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称谓,成为某种情感依赖的对象,与此进行抗争并非易事。
>> 婴儿的气息、煮衣服的气味和婴儿爽身粉的香味充盈在房间里,和谐地融合成一种难以形容的、甜美如花香的香气。
>> 我能把孩子养好吗?那些莫名的担忧和焦虑,都随着睡梦中女儿的呼吸声渐渐消散。不知道是因为我心中的安定让女儿如此安逸,还是因为女儿的乖巧使我如此放松。尽管她还只是个脆弱渺小的生命,但我毫不担忧,坚信她绝不会被我干扰,她将有自己的眼界与人生,将会面对一个开阔的世界。
>> 只记得歉疚和无力感如海啸般翻涌而来,淹没了我。
>> 我希望,你能活成一个自信的人,而不是女人、女儿、媳妇。
无所畏惧地挑战人生。
希望我的女儿和无数个与自己母亲分享悲伤的女儿,
都能踩过、跃过、冲过我们那个时代的苦难,
去享受无所顾忌的人生和广阔的世界。
>> 还有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无精打采地躺在育儿嫂怀里的儿子的模样。恐惧和茫然像潮水般一齐涌上心头
>> 我看着女儿瞪大的眼睛回答:“我不知道奶奶的想法,但我认为比起晚出生的孩子,早出生的孩子和妈妈一起度过了更长的时间,有更多的回忆。也许这就是大人们更疼爱年幼的孩子的原因。而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更早,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所以,将来如果有一天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你将会拥有比弟弟更多的回忆。你只要记住这一点就好了!”
“是啊,弟弟和妈妈分开还没多久,就完全不记得妈妈了。没错!相比之下,我永远是那个和妈妈多相处了五年的孩子。”
和只疼爱弟弟的奶奶一起生活,女儿经常会听到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话,所以我在回答她的问题时,告诉她奶奶的疼爱与性别无关,而是与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长度有关。女儿听了之后感到心满意足,因为她是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和爸爸妈妈度过的时间更长,拥有更多的回忆。
>> 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是最辛苦、最紧张的时期。女儿或许不知道,她恭敬地叫我“母亲”这件事,其实对于一个年龄稍大、同时抚养两个孩子,还在学习的我来说是一种鼓励,鼓励我像长今一样坚强地闯过所有难关。
>> 她咂舌的声音就像利箭一样从我身边擦过。
>> 你能像折纸穿洞一样简单地看待眼前的困难,
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回归日常。
>> 读博期间,我曾经感到非常艰难,
于是就像折纸一样,暂时地把困难的时间折叠起来,
所以我知道这种感觉。
>> 如今,我想把女儿曾经说的话还给她,还给即将走入婚姻的女儿,还给不喜欢明显竞争的女儿,以及那个明明已经第一个到达终点线,却拒绝接受只给予胜利者赞美的女儿。
◆ 2 希望妈妈的世界不会成为你的阴影
>> 每时每刻都在通过电话传达和实践“把女儿嫁到我们家”和“就当多了个女儿”的意义。后来,我意识到这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得到了为我们家传宗接代、照顾儿子的女人。
>> 无论是和儿子结婚的媳妇,还是和女儿结婚的女婿,他们需要的不是“爱如己出”这种口头承诺,而是付出时间去互相了解和尊重。
>> 换句话说,当我抱着“辛苦我一个人就可以了,忍一忍就好”的想法,做出那些顺应长辈的举动时,其实是将一种与平等毫不相关的、有形无形中毫无原则的行动展示给了我的孩子,继而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存在性投射,将这种行为和思想传递给他们。
>> 婆婆白天在学校忙碌,回到家却只有心里很忙,家务上什么也帮不上。
>> ”丈夫替举着空杯的我说道:“岳父大人,结婚了就该亲自照顾自己的伴侣啊,我爸妈会雇保姆的,让儿媳来照顾不合适。岳母明明把她照顾得很好,我真是太惭愧了。”面对父母,我感到很愧疚,因为我是个没能坚持一个月的女儿。
>> 明明有女儿,却让像女儿一样的媳妇做事;明明可以请保姆,却觉得保姆做的不如像女儿一样的媳妇。
>> 我不相信别人说什么,我只相信别人做什么。我很早就将“我就当多了个女儿”这话赶出了我的人生。亲身经历告诉我,无论是丈夫、父母,还是子女,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来表达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爱、彼此相爱的关系,以及因爱而凝聚在一起的家人,这些本应诞生于日积月累的行动之中,但我们却太过轻易地用语言来表达爱意,忘了要付诸行动。
>> 指导自己的儿子该过怎样的人生。
>> 可是如果女人只关注工作,却错过了重要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孩子还这么小,而且只生一个就行了吗?得生两个啊!你又不是在赚什么大钱,要把家庭放在首位,怎么能把你的欲望放在首位呢?我希望你能更加重视家庭!”
>> 他们屁股都还没抬起来,就当场推翻了自己说过的话,我竟一下子不知道哪句话才是他们的真心话。
>> 我相信的不是丈夫的话,而是他的行动
>> 无论是“生育时机”还是“工作时机”,最佳时机应该是“我想做的时候”,然而,长辈们却过于急切。
>> 文化非常可怕,不知不觉间耳濡目染的东西也非常可怕。
>> 父母的经济自由对儿女来说是一种福气。
>> 旅行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数字很重要吗?长辈们为了全家的幸福劳心劳力,而且大家一起从美好的事物中感受幸福这件事,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 婆婆再次小声确认:“我是说你父母的钱是谁出的?”
我心想,原来她是想知道这个,于是笑着回答:“跟以前一样,我父母已经把钱转给我了。”
“原来如此,是该如此,你们哪有什么钱。”
>> 听完我的话,丈夫开心地笑了:“你哪有挥霍无度,这世上带着父母旅行,还要被如此评价的人,也就只有你了。对不起,我会好好待你的。”
>> 我难以想象父亲一点一点地将微薄的房租和存款利息攒起来,畅想去美国大方花钱时,是怎样的心情。父亲就因为不想再听到别人对我做出所谓“挥霍无度”的刺耳评价,为了去美国花钱时不被人议论,曾经努力地一点一点攒钱。
>> 无论是父母曾与我们共度的时光,还是我们见证着父母的衰老和儿女的成长,能够彼此陪伴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 “相比于从事普通职业,投资于未来的可能性不是更好吗?”
>> 一直以来,我光是应对人生里的挑战就已经疲惫不堪,而他们说过的那些不经意的话,不仅否定了我的挑战,更是将我逼进了更为艰难的挑战之中。甚至他们未曾想过,那些轻飘飘的言辞竟激起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无可言说的悲伤、恐惧和焦虑。
>> 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痛苦、悲伤和苦难,没有人能永远幸福。正因为有了痛苦和悲伤,我们的幸福才变得更为闪耀;因为曾经拥有过幸福,我们才能忍受住痛苦。
>> 我希望她在想说话时不胆怯,能够沉着地、不惹人误解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希望她不要像我一样胆小,不要变成一个嘴巴紧闭、固执己见之人。我活到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家人是那些即使对彼此说出了难听的话后,还能继续相处的人。
>> 正如儿子所言,我的奶奶、母亲以及丈夫的母亲,都是忠于文化的人,她们始终将男性看作生活的中心。然而,因此而受益的女性,也很容易忽视这种文化的暴力性。与年轻儿子的这段对话提醒了我,只有那些因时代文化而受到压迫、忽视和冷待的人,才能够打破甚至改变这种文化。
>> 想到这里我发现,人生是生活,而不是思想,是由每一天的生活汇聚而成的。无数女儿的每一天汇聚在一起,是女儿们的一次次退让和善意,帮助先祖们创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如果当初她们没有退让,那么今时今日的文化就不是现在这副模样。每一天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每一句“没事,我来做吧”所伴随的妥协,都是在将权力移交给男性。
◆ 3 我在母亲的牺牲中长大
>> 最终,母亲让我们否定她的人生与模样,活出自己的人生
>> 母亲就像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琐碎劳动的苦行僧一样,她比任何人都更加勤奋地工作,从未休息过一天,然而她的人生却像是织好又拆开,被充满热水的水壶展平又还原的毛线团,不被任何人重视,默默地躺在针线筐里。
>> 如果我的乖巧女儿为了追求幸福而忽略我,如果她无意了解我孤独的人生,我会一千次、一万次地支持她的选择。
>> 母亲的贫穷持续了数年,而父亲的责任感也随着贫穷的加深,变得更加沉重和巨大。
>> 母亲一大早便牵着我的手,挨家挨户借钱。母亲提着裙子在村子里四处奔走,虽然早晨阳光明媚,但我的心情却如同夜晚一般黯淡。
>> ,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家庭中,贫穷也是不公平的。我知道有限的钱总是优先投入到哪里;我也清楚,如果我对母亲的贫穷表示同情,作为弱者的我,可选择的范围将会进一步压缩。我目睹了周围家庭如何因贫穷而让最弱者失去斗志,甚至连未来的可能性也被剥夺。
>> 我知道,一旦我开始理解母亲的贫穷与痛苦,我可选择的余地就会不知不觉变得更加狭窄,所以我选择忽略母亲的贫穷。虽然贫穷无罪,但我知道贫穷是如何有所区别地体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身上的,因此我选择回避母亲的贫穷。
>> 原来如此!隐藏好自己,牢牢守住阵地,生存到最后一刻才是最棒的啊!”
>> 苹果的成熟需要时间,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能支撑孩子向前的,只有他们自己的力量。作为父母,最大的失误莫过于轻视孩子的生命力。
>> 父亲、爷爷和大伯常对女儿们说:“晚上出门要小心!女孩子不能在夜里四处乱逛,夜晚是很危险的。女孩子不能随意在外面待到很晚!”这些不适用于儿子的话语中,充满了担忧与恐惧,它原原本本地还原了长辈们担心女儿、孙女、侄女会在夜里遇到危险的心情。姐姐们都听从长辈们的警告,对黑暗和夜晚充满恐惧。
>> 实际上,在年幼孩子的心里,父母反复强调的那些话,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孩子不仅要接受他们的爱,还要承受他们带来的恐惧。
>> 白天与黑夜,不过是根据季节变换而来。然而,长辈们却因为我们是女孩,便将夜晚定义为恐惧的时刻,教导我们要警惕黑暗。表面上看,谨慎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无法欣赏夜晚的美丽,无法在夜间完成必须要做的事情、走必须要走的路,那作为女性和女儿的我们,一天中的一半时间便只能被束缚在家中。父母有责任改变和改善社会与环境,让女性和女儿在夜间也能自由活动。然而,在这个大家都忙于谋生的社会中,他们只能教导女儿要小心,少出门,避免遭遇危险。
>> ,因为我不希望让她成为一个畏惧黑暗的人。毕竟,只有直视黑暗,我们才能看到那些闪耀在黑暗里的东西。
>> 如果我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反而用自己的恐惧和担忧束缚住女儿,这岂不是本末倒置?恐惧就像生命一样会生长。我不愿在女儿心中播下恐惧的种子,让恐惧在她心里滋生,也不愿将她禁锢在家中。因为恐惧只存在和成长于我们的内心。
>> 年幼的孩子,只需在爱的滋养下,便能茁壮成长
>> 但毫无疑问的是,孩子只是承受痛苦的受害者。
那些因为压力而啃指甲、乱涂乱画、扔东西、为小事而大喊大叫、说脏话的孩子,
其实也只是渴望被爱的孩子而已。
>> 我只是一个正在学习、成长、体验以及发展成为我自己的孩子,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在母亲眼中,我只是一个到了适婚年龄就要嫁到别人家的女儿。在她看来,儿子会陪伴他们度过余生,照顾他们,而女儿终将离家成为别人家的一员。他们在无意识中,就已经区分对待儿子和女儿了。
>> 跌倒的次数多了,我就会在跌倒的一刹那,理解自己为何跌倒;而多次爬起后,我在起身的一刹那,会掌握起身的技巧。尽管世间的道理残酷,但无代价便无所得。
>> 我认为除非一个人的行为有道德错误,否则任何人都没有理由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与选择。
>> 尽管父亲出于对我的爱,希望我像其他女性一样平凡低调地度过一生,
>> 母亲深爱着她的女儿们,但对于即将嫁为人妇的女儿,她在心中画下了一条隐形的界线。尽管她从未直言不讳,但这条界线由父权制度所建立,坚不可摧,即使母亲想跨越也难以轻易做到。母亲遵循着这条界线,进入了父亲的家庭,并维持着这条界线度过一生。无数代的母亲和父亲,都在遵守这条代代传承的界线生活。
>> 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在人生中有些事情可以妥协,有些事不能。母亲终其一生向我证明——对有些人来说,有一些特定的事物是绝对不能做出妥协的,那可能是宗教、工作或者思想的自由。
>> 人生总会有像鲸鱼憋气般艰难的时刻,每个人都会遇到,并需要忍受这样的时刻
>> 我总会去做我想做和必须要做的事,无论是立即行动,还是等待时机,或者寻找曲线救国的方法,我最终都会完成。
◆ 4 愿你毫无保留地爱自己,肆意而活
>> 婚礼只不过是站在无尽的人生道路前,勉强把门推开一个缝隙、迈出第一步的地方,但当时我却误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落幕。
>> 我们因爱结婚,但婚姻并非爱情的同义词
>> 不要相信以誓言为开始的婚姻,
也不要迷恋那些以结婚为美好结局的童话故事。
因为,因爱结合的婚姻,是漫长人生的共同旅程,
它并不依赖言辞,而是需要实际行动。
>> 。离婚,仅仅是描述人际关系的一种状态,没有其他含义。
>> 抚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责任,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共同的责任。
>> 勤奋的职场人士往往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我,公司就无法正常运转”
>> 爸爸怎么可能不能育儿呢?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如何,只要认定抚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即使睡眠不足,压力过载,时间紧迫,也能找出时间来照顾孩子。抚养孩子,不只是母亲的任务,也不是女性的责任。任何人都可以育儿,任何人都能下决心。只要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无论育儿的责任主体是组织、他人、爷爷、奶奶、单亲家长,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无所谓。
>> 所谓的经济发展背后隐藏着资本主义的野蛮与凶恶。
>> “人生朝露,世事无常。对于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只是父母,是过客般的监护人。我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孩子们是生活在未来的,而不是我们经历过的过去,所以我们的话对他们来说未必是正确的。”
>> 但是出汗的运动就像滤掉杂质的过滤功能一样,让我更加真实地做自己。
>> 只有真正体验过自由,才能给家人带来真正的自由。未经培养的自由会变成束缚,成为互相捆绑的枷锁。
>> 人们通常会觉得什么事都应该一起做,甚至觉得如果独自行动会破坏家庭的幸福与和睦,因此很多事情都变得犹豫不决。
>> 所有生物都有自私的一面,我希望我深爱的女儿在爱情中也能学会自私。因为只有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去爱家人和他人。
>> 尽管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我们的生活并非仅仅关乎两个人,所以我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
>> 这让我不禁自问:“我是否应该放弃工作,全心照顾孩子?”最近我问了丈夫:“你有没有考虑过辞掉工作,好好照顾孩子们?”
这是我在抚养孩子期间从未问过的问题。丈夫以一副轻松自在的表情回答我:“为什么要那么想呢?孩子们有孩子们的人生,我们有我们的人生。”
我看着这样回答的丈夫,继续问道:“真的一次都没有吗?”丈夫点点头说:“没有。”
>> 当我在外工作时,我一直被巨大的压力和自责所折磨,觉得自己没能好好照顾孩子,是一个糟糕的母亲。
>> 文化就像一口深井。我们若身处这口井中,即使不愿那样思考,我们的思想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渗透、被左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