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3-127 宗教 & 世俗化
野树
读过 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版)
定义
遵循埃米尔·涂尔干的思路,我们把宗教界定为“一套与神圣事物相关的统一信仰和仪轨实践,把信徒凝聚在一个类似于(道德)共同体的组织体系中”
------------
起源与历史
几乎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有宗教,只不过表现形式各有差异而已。人类社会最早的文字记录显示,我们很早以前就发展出了丰富的宗教符号和活跃的宗教仪式。岩洞绘画证明,人类宗教信仰和仪轨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万多年之前,并且延续至今;现在,宗教依然是人类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欧洲早期社会,宗教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独立成为自主的社会组织。现如今,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宗教信仰还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然而,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宗教基本独立存在,与其他生活领域,比如经济和政治,相对分离。
在 20 世纪,宗教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所谓的世俗化理论,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宗教在逐渐退缩,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坚信宗教信仰还在扩张,尽管宗教组织的正式信徒数量在减少。
----------------
含义与解读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阶级分化社会里大众逃离生活苦难的心灵天堂。
例如,长期以来,基督教就向其信徒承诺,你们死后肯定会过 上美好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强调,此时此刻的生活,有可能非常艰难痛苦,充满了各种折磨。
在马克思看来,这说明,宗教也不能免俗,与各种政治理论中随处可见的意识形态关系暧昧。事实上,承诺死后美好生活的另一面,是让广大工人安于现状,为资本家继续剥削提供借口。
马克斯·韦伯对“世界宗教”的系统研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他认为,宗教或许确实是一个保守力量,但这不是必然或绝对的现象。例如,在印度,印度教鼓励逃避现实生活、劳作,不支持控制和改造世界,因此长期阻碍社会变迁。
但在西方,基督教与原罪和罪人之间持久不懈的长期斗争,导致信徒的信仰、情感和现实生活高度紧张,客观上不断挑战现有社会秩序,从而促使社会向前发展。类似的,在 20 世纪 80 年代波兰团结工会上台执政过程中,天主教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宗教也能促进社会变迁。
埃米尔·涂尔干认为,信仰的生命力是永恒的,这是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他看来,所有宗教都会把世界划分成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人们对待神圣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与对待世俗生活全然不同。宗教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原因在于,这是生产和维系社会纽带的主要场所。宗教典礼和信仰仪式把人们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总能够在重大人生事件(比如生活危机 、婴儿出生、婚礼和葬礼)中发现宗教活动的原因。当人们被迫调整自己以适应重大生活变化时,集体仪式能够加强群体团结。宗教典礼能够制造一种“集体狂欢”——集体活动激发的激昂情感和强烈情绪,使人们从世俗生活中解脱出来,暂时进入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涂尔干指出,我们不能把人们的宗教体验仅仅看作一种自我陶醉或者意识形态。事实上,这是社会力量的真实展现。
宗教社会学关心的是,宗教制度和组织是如何运转的,它们和社会凝聚力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多宗教并存且相互竞争的国家和地区,宗教间差异有可能会发展成破坏性冲突。这种情况有数不清的例子,比如北爱尔兰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间,印度的锡克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波斯尼亚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美国的针对犹太人、穆斯林和宗教少数群体的“仇恨犯罪”( hate crimes),等等
----------------------
批判与讨论
世俗化命题讲的是,宗教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力;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世俗化的社会,那么宗教这个概念就是完全多余的。在西欧,世俗化趋势表现为所谓的“信而不群”( believing without belonging),因为各种调查数据都显示,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上帝或者神灵的,但教会活动的出席率却在稳步下降( Davie 1994)。然而美国却不一样,宗教信仰比例和教会活动出席率都很高。世界是否真的世俗化了?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非常困难。其中一个分歧在于:世俗化应该怎么测量?能不能测量?
很多人有宗教信仰,但很少参加宗教活动;反过来,有些人经常参加教会活动,但他们很多是为了见朋友,或者干脆就是习惯使然,个人信仰却不坚定。即使从历史角度来看,答案也不是简单的“是”或者“否”。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工业化之前,教会活动出席率和牧师的社会地位都很高,信徒的宗教信仰很虔诚,但这些假设都被历史学研究一一推翻。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部分人参加教会活动也仅仅出于一种责任和义务,而非宗教虔诚。
涂尔干命题的批评者认为,仅从一小部分小规模社会出发来概括所有宗教的本质特征,是无法实现的。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化都变得越来越多元,一个国家内部的宗教类型和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涂尔干在其研究中把宗教看作社会团结的基础.这个观点可能不太适用于那些多信仰的国家,也没法解释一个社会内部由于宗教信仰分歧而产生的冲突。此外,涂尔干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社会而不是对神圣事物或神灵的崇拜,这一点可能也会引起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还原论,即把宗教经验还原成一种社会现象,这抹杀了“灵性”现实存在的可能性。
---------------------
意义与价值
目前,传统宗教逐渐式微,在各个面向都受到了各种新兴信仰的不断挑战。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国家,所谓的世俗化理论却没有得到太多的经验证据支持。中东、亚洲、非洲和印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非常活跃。类似的,梵蒂冈教皇出访发展中国家通常都会受到当地信徒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东正教在部分原苏联国家也得到了狂热拥护即使在美国,宗教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且呈现出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比如基督教福音派运动、利用电视等新手段传播福音。
米歇尔·马费索里(Maffesoli 1995)从理论层面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根据音乐品味、理念、消费习惯和休闲偏好组成各种俱乐部或兴趣小组,这说明,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部落时代”。尽管人们对这些“新部落”的认同感不强,且很有可能待了一段时间就转身离开,但人们表现出来的社交需求很强烈。用涂尔干的话来说,这种需求本质上依然是“宗教性的”。一方面,传统宗教竭力挽留信徒;另一方面,社会学家却发现,“世俗”理念也可以扮演“宗教”的角色。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人权的极度关注,这种理念把国别特征和普世价值联系起来,致力于在未来建设一个民主的世界。这种话语体系和基督教传统极为相似,因此可以被看成某种“世俗宗教”( Reader2003)。然而,如果情况确是这样的话,那么与涂尔干强调的社区或者社会相反,这个理念关注的核心是个体。
卡洛·巴罗内(Barone 2007)对意大利新兴宗教运动创价学会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这个新兴宗教最早兴起于 75年前,之后迅速发展,在意大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作者考察了该宗教成功的原因。创价学会在日本拥有大约 800 万信徒,与公明党关系密切。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后者在日本的政党结盟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很多,或许绝大多数非日本籍信徒都不了解这种政治关联,以为他们的宗教是一个私人的个体活动。创价学会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似乎在于其独特的组织模式。每个信徒都会被安排加入一个小组,这些小组再组成更大的组织网络。小组只负责组织与神圣事物相关的活动,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环境,在这里,信徒可以分享宗教体验。简言之,小组活动建构了一个(涂尔干式的)集体狂欢,帮助信徒以一种相对安全且迅速的方式融入这个新组织
野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105-108 消费主义 & 消费社会 & 身份/地位 & 后福特主义
定义 指的是一种常见于富裕社会的生活方式,倡导持续不断地购买商品,以同时满足整个经济体系和...
-
P109-113 劳动分工 & 工业化 & 后福特主义 & 全球化
定义 指的是生产流程中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的分工,导致人们在经济上普遍互相依赖。 ----------...
-
P123-127 宗教 & 世俗化
-
P128-132 阶级 & 资本主义 & 社会流动 & 全球化 & 劳动分工 & 社会分层 & 后工业社会
定义 基于职业、所有权、财富以及生活方式,把社会群体区分成高低不同的经济地位。 ----------...
-
P150-154 种族 & 族群 & 种族主义 & 文化再生产
定义 “种族”涉及基于生理特征,比如肤色,来描述和判断某个人群的特征或能力。族群则指一个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