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儒家和法家从斗争到合流,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儒家化。汉武帝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汉朝当时面临着法律和文化不兼容的问题,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按照《公羊传》中提出的“以德化民”思想,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第二,西汉中后期,儒法两家又陷入了斗争,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一度被打断,这是因为《谷梁传》中恢复周礼的空想暂时成了主流。《左传》的重新发现为这种主张提供了依据,王莽的出现也促使这种主张被付诸实践。于是在儒生的支持下,王莽发动了“托古改制”运动,引发了灾难。
第三,东汉时期,经过灾难洗礼的儒生冷静了下来,开始意识到法律儒家化比恢复周礼更为现实。于是光武帝刘秀一边用谶纬压制儒生的批评意见,一边重新推崇《公羊传》,将法律儒家化推向深入。这带来了儒法两家的最终合流。古代中国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经常是一回事,这背后是儒法两家从斗争到合流的历程。
为什么在秦朝,法家取代不了儒家?因为儒家有深厚的群众和社会基础,一切无视现实情况的霸蛮都会被现实打脸。
王莽的改革绝不是他个人英雄主义的选择,而是有背后庞大的力量驱使,力量选择了王莽,王莽代言了力量。但是为什么会失败?还是前者说过的,无视现实,霸蛮的搞托古改制,只能是功败垂成。
儒法合流,在汉朝完成了,这是历史选择,这份功劳没有发生在秦始皇和项羽手上,但不能否认这两段历史的巨大作用,严格来说,儒法合流是从秦朝、楚汉再到西汉的历史过程。
8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