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阳翟(禹州)与许昌。
237,颍水在东出嵩山山脉之后,流经的第一座城市,是两汉时期颍川郡的郡治——阳翟,对应现在的禹州市。这座位于颍水上游的古老城市之所以有幸以“禹”为名,是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大禹的儿子启很可能在此建立了夏朝。考虑到此地的地理位置,大禹曾涉足这里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宁绍平原背后的会稽山。 即使没有大禹的光环,背山临河,联结洛阳盆地与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也足以使得阳翟成为一处战略要地。然而颍川郡在三国时代最为人所熟知的地方并不是阳翟,而是阳翟东南方50千米处的许昌。许昌原为许县,公元196年,曹操以洛阳遭受破坏为由,"帮助"汉朝迁都至此。许县遂一步登天,升格为许都。 曹丕代汉之后,虽然将都城迁至更具王气的洛阳,但仍然没有放弃这块见证了汉朝衰亡、曹魏崛起的龙兴之地。除了将之定为陪都外,还以许都见证了曹魏兴起为由将之更名为许昌。需要说明的是,当下许昌市的中心城区魏都区,在东汉时期的地望是颍水之北的颍阴县。在2016年以前许昌市治下还一直有许昌县,好在随着撤县建区,许昌县成了许昌市的建安区,许昌才算实现了古今合一。 关于曹操为什么选择许昌作为大本营,历来有颇多猜测。毕竟在此之前或者之后,许昌都不是政治中心。回顾奠定中央之国基本地缘格局的春秋战国时期,许昌及颍川地区所成就的也只是一个被夹在郑国和楚国之间的小国——许国。另一个不太有利的因素是,历史上固然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但中原之地同样是一块四战之地,如果只控制中原,必定会四面受敌。 幸运的是,在迁都许昌后的第5年(公元200年),曹操便击败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对手袁绍,解除了后顾之忧。
白胡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16,本书作为地缘看三国,是名不符实的。
116,本书叫《地缘看三国》,名不符实。本就着墨不多的三国史料,居然以《演义》为底本,破坏...
-
144,广东、广西的“广”谓何?
144,广东、广西的“广”谓何?它指的是汉代交州首府广信。
-
237,阳翟(禹州)与许昌。
-
239,汝南袁氏,千八百年后,出袁世凯。
239,汝南袁氏虽然没能在三国时代抓住机会成为天下共主,但在1800年后,汝南袁氏还是出了一个...
-
315,阿拉善与贺兰山。
阿拉善高原地缘属性的形成与贺兰山有着很大的关联。“贺兰”一名源自突厥语中的异兽“驳马”...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