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所命名的【“个体心理学”】这一名称也许很容易招人误解。在这里我要简单做一下说明。首先,在英语中,个体心理学叫作“individualpsychology”。而且,这里的个人(individual)一词在语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
总之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那么具体来讲,什么不可以分割呢?【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理性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也是一样。一般情况下,冷静的人不会因被冲动驱使而大发雷霆。我们并不是受感情这一独立存在所左右,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哪里呢?
哲人:如果只回答结论的话,那就是【“共同体感觉”】。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事实上,当阿德勒提出共同体感觉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人都离他而去。
-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也就是主张共同体并不是我们普遍印象中的“共同体”概念所指的既有范围,而是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在英语中,共同体感觉叫作“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对社会的关心”。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实际上,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像我这样非常在意别人评价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吗?虽然如此竭尽全力地在迎合他人?!哲人:是的。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但是,这一点恐怕就是跟王子或公主不同的地方吧——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因此,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积极地参与?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哲人: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青年:您是说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又要选择自由。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要说明一下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平等即“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当然,这里的干涉就是操纵。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因为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纵对方。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这里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这一点。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只要存在着 就有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偷故事的月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
-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去见鬼
-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呢?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
-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