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44 语法发展中的特殊现象与语法史研究 | 中古译经引发的语法变化
豆友 (最近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
读过 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三辑)
中古译经引发的变化如:
1.”为(是、复)/颇/云何 kim”(m下有小点)等句首疑问标志;
2.将无 mā,语气副词;
3.用于分句末的表原因的“故 iti/hi/artha”;
4.N 是判断句及是 N是重疊;
5.取 OV,早期處置式;
6.VO 已,瞬间动词后的“已”是动态助词”了”的前身;
7.领格的结构助词“许/所”;
8.被动式、代词复数的“等”“曹”、受事主语句等使用频率增长
以上8项前4项是从梵文中复制过来的,但它们在以后汉语的发展中都消失了,后4项是在汉语固有格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并融入了汉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前4项在文献中出现过,但是这些文献基本上限于翻译作品,它们的出现是临时的异质,在汉语史中是一种特殊情况。后4种是在语言接触的条件下,汉语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影响了汉语以后的发展。
我们过去经常说起汉语史是一条线,还是一根绳,其区别就在于绳是由许多股线组成的。以上我们讨论的情况说明,在这根绳里,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线,它们是临时插进来的。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没有源流。
4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