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合老书帷——塾师陆元辅~义仆与恶仆
侯岐曾被捕后,他(陆元辅)不计个人安危,挺身救孤,谱写了其人生最悲壮也最精彩的一页。此后,他始终以隐者自居,四处授经,但又不拒绝与达官显宦交往,甚至长期客居京华,设帐豪门。其人生经历和心态变化,在易代之际知识分子中,颇有代表性。 引自 此生只合老书帷 归庄在文中专门解释了陆元辅以“小宛"名斋的用心,其实也借机阐述了遗民对待生死的普遍态度——既不诎身贬节以求苟免,也不必轻弃性命,“扦文网,触机阱”做无谓的牺牲。 引自 此生只合老书帷 说明人虽无法选择时代,但只要道宗先圣,心存正统,即使参加了异族政权,也可以使“儒道不坠”,收到“时否而心亨, 迹污而道洁”的效果。 前后仅数年的时间,陆元辅对新政权的态度即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显然与他结合自身处境所做的思考有关。 引自 此生只合老书帷 明清易代之际,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极为复杂。明末文人喜结社,文社之间的攀比和竞争,本来就带有意气的成分,客观上已造成了士人群体的分裂。入清后,新旧社会矛盾加上民族矛盾,更引发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冲突,加剧了士人的分化。陆元辅曾收集明末死难者的事迹编为《争光集》,欲请钱澄之作序,钱澄之却回信要他区别“期死而死者”与“不期死而死者”。理由是若对“烈烈而死者”与“碌碌而死者”不加区别,则“烈烈与碌碌者一例,其光犹之幽也”(《与陆翼王》, 《田间文集》卷五)。所谓“光犹之幽”,意思是有光芒也被掩盖了。若按这种细分的逻辑,对清初遗民群体加以审视的话,陆元辅的“市隐”, 与顾炎武、徐枋、归庄等以清贫自守的隐者相比,当然也有很大的不同。 引自 此生只合老书帷 作为读书人,陆元辅一直重视对师友著作的保护。在带着侯檠匆忙出逃的紧急时刻,他都不忘“视所藏书有侯氏先世及广成父子之遗文,与夫雍瞻所作,搜取凡数十束,载小舟潜去”(《菊隐陆先生墓志铭》),使侯氏家集得以保留到乱后。夏完淳父子的《幸存录》和《续幸存录》,也是经他保存下来的。 引自 此生只合老书帷 “与民更始”是帝王即位改元时诏书中常用的套语,字面上虽有废除旧政、革故鼎新的意思,但多数情形下只是一种姿态。而黠奴以此为据,想废除既有的主仆关系,甚至借机欺凌故主,显与诏书的意旨不符。 引自 义仆与恶仆 / 181
51人阅读
AnnyTa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言~避秦无计矢报仇 ——烈士夏完淳
我之所以说侯岐曾在官方文书里没被重视,不仅是因为他的名字没被专门提及,还因为他未报朝廷...
-
此生只合老书帷——塾师陆元辅~义仆与恶仆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