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室
天下初定时,刘邦与功臣们在洛阳南宫聚会,他让功臣们说说为什么自己能代替项羽拥有天下,功臣们坦白,论“人品”刘邦肯定不如项羽,但刘邦能把打下来的土地给群臣,“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却嫉贤妒能,“得地而不予人利”。 这个对比看似赞美,细想来颇有攻击性,是在“告诫”刘邦,功臣们跟随他的真正动力就是能够分天下。刘邦当然听得出这个意思,绵里藏针地反驳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其一”,即刘邦并不想甚或不敢否定功臣的这番道理;但“其二”则是说,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杰“吾能用之”,言外之意就是强调我能驾驭这三个最强的功臣,普通的功臣还是收敛一点为好。 这番酒桌上的对话,揭示了刘邦得以建国,既因为“诛暴秦”的功绩,还因为他对外是诸侯王的盟主,对内是功臣列侯的盟主。所以大家会支持盟主当皇帝,条件是可以“大者王、小者侯”,天下由列国分享是大家脑海里普遍的观念,不然,刘邦的下场就会和项羽一样。 引自 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正是皇室在汉初面临的状况:汉朝内部,治权由功臣所掌握,刘邦安排身后的丞相任职,说明功臣牢牢把控着“政府”;外部,诸侯国虽然是宗室,但除了定期奉朝请之义务,地位是独立的。国王自行选聘除丞相之外的官吏,而且官吏的名称印绶俸禄和汉朝等同;自己建立宫廷;自己征税自己用,还能收人头税。汉廷给这些诸侯王的文书,形式上等同于外交文书,虽然号称君臣,实际上和敌国差不多,边境线上也互设关卡防备,一些重要军事物资比如战马,更是严禁流通贩卖。 引自 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为什么七国之乱由几个王国同时叛乱,大家都是皇室后裔,都有资格争夺皇位,但似乎并没有考虑一旦成功了谁当“老大”的问题,说明这至少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妨对比西晋的八王之乱,几个国王为了当“老大”或支配“老大”,叛乱是相继发生而不是同时发生。名虽相似,性质迥然不同。七国之乱并没有取皇室而代之的明显意图。 引自 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然,黄老之术毕竞崇尚清静,与纯粹的秦制有差异。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同时抛弃了秦政,删减秦法,减租减税,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休养生息。秦制就好比一台齿轮严丝合缝的机器,秦朝驾驭的时候,采用“秦政”,功率开到最大,超负荷运转,直到机器过热而崩溃;汉朝驾驭的时候,拿掉一些不必要的零件,低功率运行,稳定至上。但无论是秦还是汉,都是同样的一台国家机器。 引自 二、汉家自有制度 汉武帝完成的“建政”,使皇权集中在中央,皇帝高度专制,诸侯王已无力无心拱卫、所以哀帝在世时还可以比较牢固地把控政权、一旦突然身死、权力瞬间旁落:在刘姓“改姓易代”的背景下,他留下的权力真空导致了汉朝统治的权力危机。 汉宣帝完成的“建国”、形成了王霸平衡的“汉道”。但儒家经过元、成两代帝王的推崇,到哀帝的时代已演进为朝野深人人心的信仰、且与灾异、符命密切结合,霸王之道的平衡被打破。汉宣帝设计的中朝外威、外朝儒臣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也因为外戚王氏家族的儒家化而消解。 引自 三、陈圣刘太平皇帝
4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