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页
有了对剧本的这些考虑,要求作者进行增删和修改,这已成为我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有同志对我说:“您从《祥林嫂》到《西厢记》,都是从原著中发现一些迹象,抓住要害部分,往往能挖掘出一场很好的戏来。如将鲁迅原著《祝福》中的‘眼圈黑’几个字,发展成《祥林嫂》‘厨房’一场戏;从《西厢记》写药方,敷演了‘寄方’一场戏。这些具体事例,说明这不是您即兴发挥,而是有一条创作思路的。如能找出它的规律,对他人倒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我没有很好地从理论上总结这方面的问题,但我确有自己的创作程序。我拿到剧本后,首先考虑的是整个戏的主题是什么?它要表达的思想内函是什么?我所要扮演的角色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和占什么位置?剧中几场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不足?从矛盾冲突最集中最激烈的地方,对人物的性格、行动和思想脉络及行为逻辑的描写,确切与否或有哪些不够?我所承担的角色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纠葛,是否合理顺情……这一思考方法,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当我经过深思熟虑、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就谁也说服不了我了。当然,这种固执己见,并非我的任性、一意孤行,而是通过反复酝酿和演出实践逐渐形成的。以《祥林嫂》为例:当我认识鲁迅原著的伟大精神后,再回头来看自己的历次演出,就感到极不满足。原著中写祥林嫂听了柳妈对地狱说的一番评说之后,“…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我想,为什么祥林嫂的眼睛上会围着大黑圈?这不正说明柳妈的话在她的心灵上所引起的极大的惶恐和痛苦吗?那么是不是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挖掘出戏来呢?于是就产生了后来的“厨房”中一节动人的戏。又如贺家坳成亲一场,祥林嫂从至死不肯再嫁的坚决态度转变为与贺老六结成夫妻,原著中只是在以后柳妈问她“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她回答说:“你还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啊”。这当然不是全部理由。但从这简单的问答中所留下的空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力,促使我们创作了“成亲”这场观众喜爱的戏。 《西厢记》中增加“寄方”,也是如此。在进一步研读原著的过程中,我觉得莺莺这位一千多年前的相国小姐,其身份、地位,同所受的教养——社会与家庭给予的礼法教育,已经养成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恪守封建礼教的一套处世待人的方法。因之,在她情窦初开的年龄,初次尝到甜蜜的爱情时,必然会引起心灵的震荡。她谨慎到时刻抑止自己对自由向往的冲动,严厉地约束自己的举止行为,处处自卫,层层设防,不光是不对老夫人吐真言,就连对最亲近的闺中密友红娘也采取虚与委蛇的掩饰态度,又由于稚嫩而不时露出漏洞。她这种表里不一、心口错位的表现,产生了较好的喜剧效果。这种内在矛盾终于爆发到冲开决口,那就是她跨出闺阁,跑到西厢和张生完成佳期。跨出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由此,引发我的许多遐想,觉得莺莺决定赴西厢以身相许前的思想矛盾与心灵搏斗,具体表现在写药方的过程,应该笔墨酣畅,着重谊染。而原来剧本中只有“药方可以救命的”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实在太可惜了。从而,我构思、增加了“寄方”这场有助于全剧主题和莺莺性格更趋完善的重要场次。 以上,是我从接触《西厢记》题材,到投身创造莺莺人物形象前对脚本认识过程。 引自第251页 剧本理顺以后,开始啄磨莺莺这个人物,当然,还是根据剧本提供的内容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和思考。但视角与重心都放在自已所扮演的角色上,这和前面谈到的为了修改剧本所进行的考虑是不一样的。 我看刷本也有自己的方法,首先是作为第三者,客观地、相当理智地审视剧中所发生的一切。我演的一般是主要角色,是和全剧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就自然而然的比较冷静地去分析主题意义、矛盾性质、冲突形式、个性特征、人物关系…把人物的主要脉络、思路理清楚,渐渐地把角色和自已联系起来,在排练过程中,根据人物在剧本的规定情境,跟着人物的感情、顺乎思想、生活逻辑,循序活动起来。经过这一过程,再从跟着角色感情走的旋涡中解脱出来,又回到演员身份,理性地去回顾、观察人物的言行活动,是否符合剧本所提供的各种依据。正确的肯定下来,不符合或不足的想办法从表演上去弥补。若不是演员力所能及的,则请作者修改、补充。这样反复论证、思考,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为下一步塑造人物形象打好了基础。 引自第253页
67人阅读
Non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81页
中国戏曲演员必须进行唱、做、念、舞的基本功训练,就是为扮演角色准备条件的,同时一登上舞...
-
第219-220页、244页
1946年的第一次演出绝非艺术创造,只是朴素的生活观察和积累的再现。由于第一次演出反应强烈...
-
第251页
-
第393页 后记
常常看到有些书的后记中写道,完成书稿付梓之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我这本书要交付出版的...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