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对于刚刚起步的国民经济来说,这场洪水发生的时机再糟糕不过了。中国是少数几个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大萧条的头两年躲过了最严重的冲击。[插图]从1931年的英国开始,一系列主要经济体相继决定放弃金本位制,这意味着中国失去了抵御全球经济衰退影响的缓冲。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稳步贬值的银价突然开始上涨。这不仅损害了出口市场,而且导致国内产品面临来自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大萧条对中国的冲击可能比大多数国家来得都要晚,但这种延迟并没有减轻它的冲击力。[插图]在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低迷原因时,城山智子和其他经济史学家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是最重要的因素。尽管这一宏观经济背景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中国的金融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洪水加剧的。救济工作表明,全球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深入到农村的生计系统。方德万告诫历史学家,不要把20世纪初中国的全球化完全视为一种城市现象。[插图]赊购美国小麦的案例清楚地说明了他的观点。中国农民被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关系网络,这将他们与太平洋彼岸的小麦种植同行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帮助缓解了中国贫困的一些眼前症状,但它也成为导致贫困的根源之一。
2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