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其实,文化和语言的“纯洁性”都是神话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经受过了多少次“外来影响”的洗礼,根本是不可胜数的。佛教就是最显而易见的舶来品。在唐朝的长安街头,当女伎表演“胡乐胡舞”的时候,有谁恐怕“中国文化”会因此失去活力,或者因此对“中国文化身份”感到威胁呢?唐朝的皇族本身就有胡人的血液,但是关键在于唐朝的子民只知道“大唐”,并不知“中国”为何物。秦始皇吞并六国的时候,想的不是“统一中国”,只是建起属于嬴氏家族的秦王朝。而秦国在当时的“中国”完全是“边缘文化”和楚国一样被中原诸侯国视为“野蛮”的“非主流”城邦。 虽然“国家”是“想象出来的共同体”,而国家主义在中国和在欧洲一样是到了近代才诞生和流行的,国家主义的力量却十分强大。上文讨论过,金庸如何依靠种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文化拼盘、道德框架、反讽之消解),依靠经过精心选择的文字符号(除了剔除或替换太“现代”的词语之外,对于佛、道经典的引用,对于琴棋书画、中医之人体经脉的指涉也都起到同样的作用),用他的作品自觉地建立起了一个“文化中国”。这个文化中国不是《老残游记》里面今人郁愤的将沉之舟,而是本文开始时所谈到的“瓶中之舟”一件精巧细致的艺术品,不是“真的”,而是供读者凝视赏玩的。追寻娱乐的读者们并不用去询问里面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有多少是“传统”的,也不用对《庄子·逍遥游》有全面的了解,因为书中所引用的只言片语已经足以传达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那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而海外的第一代移民也完全有权利用这些小说作为子女的“中国文化教科书”。 引自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28人阅读
楚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着迷于戏园文化的韦小宝,是明清近代中国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面,高高在上的儒家行为模范...
-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十九世纪末的义和拳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起源于对中国传统武功的信仰。金庸小说产生在二十世纪...
-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看得清清楚楚的爱并不影响这份爱,相反,一切成熟和持久的爱,都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
走向我们已在的地方:《少林足球》、《大话西游》及其他
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2000年)正反映了这种复杂的情结:它一面呈现了一个令人感到压抑的...
> 查看全部3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