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象中有真”--刘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小八*||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越读书,越发现读书少)
读过 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
先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 本书中,丹尼特所要处理的核心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生命是怎样从细菌一步步演化出像巴赫这样强大的人类心智的?第二,人类的心智又是如何可能提出和解答这个难题的?我们会发现,这两个问题有某种自旋式的结构: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答,似乎都要以另一个问题的解答作为前提。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这个问题的怪圈呢? 像书名提示的,丹尼特推荐的次序是:先“从细菌到巴赫”,然后“再回来”。这意味着对自己的心智现象加以反思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第一人称视角中跳脱出来,进入第三人称视角,把自上而下的解释倒转为自下而上的解释。 他的思路大致可以总结为步步推进的三个“推理倒置”:首先,达尔文提供了第一个推理倒置。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现象,无一不是有赖于一套“无须理解亦能胜任”的自然选择机制产生的。我们不必诉诸“智能设计”的假设,就可以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给出合理的解释。心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不是万物存在的成因。接下来,在对人类心智的理解上,图灵为我们提供了第二个推理倒置。丹尼特把人脑比作图灵机。任何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最终都可以分解为一连串由“如果-那么”构成的简单指令。同样,每一个神经元也不需要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但上百亿个神经元组合在一起,就让人脑具有了复杂强大的功能。那么,当我们从第三人称视角返回到第一人称视角,又如何解释我们具有的种种生灵活现的意识体验呢?为此,丹尼特又推荐了第三个推理倒置——休谟的推理倒置。甜味、红色这样的意识经验,本身并不是事物真实具有的性质,而是我们基于习惯投射到客观世界的。意识,归根到底只是我们的一种“用户错觉”。大脑是一部装配有用户界面的机器,在这个虚拟的意识界面上,我们可以完成对自身的控制,而不必了解硬件层次的具体细节。 对丹尼特的问题解决方案,我感觉既有赞同,也有不满。我非常乐意接受丹尼特的自然主义立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之所以发展出了心智、意识,并不来自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干预。要解释意识是怎么来的,我们需要的是自然演化的解释,而不是“机械降神”式的解释。我不同意丹尼特的,是把意识层面的自主活动还原为功能层面的自发活动。坦率地讲,我认为丹尼特解答的是“意识从何而来”,而不是“意识是什么”。 引自 推荐序二 象中有真 刘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81人阅读
小八*||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推荐序“象中有真”--刘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
鸟瞰旅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类例外论”在相反的立场上引起了同样的震怒。一些科学家和许多动物爱...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