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笔记1.写在前面的话:评价一个人要比评价一本书难太多了吧,不如先从更好地看书开始
在B站上看到了清华新传院可妈对于不推荐《看见》(之后就不加书名号了)的一些观点,我还是很受用,并且很希望多看一些对于看见赞扬之外的观点,因为我自己一直以来的感受都是开悟都是赞扬,这种一味的感受是不好的,所以我很期待打破,并且学了新闻传播后,希望有专业进步,而不是像原先一个门外汉一样原地踏步,这种专业性也更为社会读者所需要,也更有价值,并且对这本书的批判以及专业的批评我听到读到的还是太少了,就会更加期待打破,感觉更多是对柴静这个人的批判,但评价一个人和评价一本书相比要难太多了吧,不如先从更好地评价这本书开始,这个逻辑起点更恰当,更值得被提倡。想起大学老师在课上简单提过几句对于柴静节目的评价,大概记得是说节目在有意呈现柴静这个记者形象,好像这是不太好的,记不太清了,但当时也再没有继续展开说下去,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这方面比较专业和赞扬之外的观点。记得当时老师好像有点想继续说,但最后还是没有多说,没有多说的原因是什么?看到一点新的东西了,来补充。刘海龙老师在微博上说,记者只是一个透明的媒介。“体验报道应该体验苦难,而不是体验幸福。如果是幸福,让受众去体验,记者不要越俎代庖。当然,记者也不是不能体验幸福,除非记者的目的是揭露这个幸福的不合理或幸福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记者自己永远不要做主角,报道对象才是。记者只是一个透明的媒介。”但如今看新媒体发展的这个程度,对于记者形象塑造的观点是不是也有变化?我看彭译萱的新闻vlog会觉得,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来源于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记者形象的树立,让像窗口一样的记者率先直接地感受到这份可信、可爱、可敬。这又涉及到国际传播的问题。而且最近写稿子给我带来的一个感受是,感觉在传统媒体上,记者更像透明的媒介。突然想起罗振宇在十三邀里接受许知远的采访时说,他在离开央视时感受到传统媒体的式微,感受到价值越来越多地开始附着在人身上。这是他的感受。怎么理解呢?更多的是偏重价值还是人?如果偏重的是人那这就是造神吗?那造神的人往往也是容易将其拉下神坛的人。
#人气创作计划#
朝拾_早晨的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再读笔记1.写在前面的话:评价一个人要比评价一本书难太多了吧,不如先从更好地看书开始
-
再读笔记2.序言和第一章: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你看,柴静到央视的第一期节目就是惨败。她多诚实。也不渲染,也不上什么价值,就是业务讨论...
-
再读笔记3.第二章:日拱一卒
“大家说,那就去医院吧。那时候都没防护意识,也没有防护服。”原来乔家的儿女里面演的在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