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
《储蕃志》完全表明,截至宋代,中国对西洋业已知之。不过,“知究竟不同于“行”。纸上之“知”何时转化为切身之“行”,其起点目前仍尚难确定。近代以来,南洋至非洲各处发现不少早于明代的中国物件。例如,1827年新加坡掘出中国铜钱,“多数为宋钱”;1860年爪哇发现中国铜钱,“亦过半为宋钱”;1888年“英人于非洲东岸之桑给巴尔(即赵汝适《诸蕃志》之层拔国)”,“掘土得宋代铜钱”;1898年“德人于同洲东岸索马里滨海”,“即明费信《星槎胜览》卷四之木骨都束”,“亦掘得宋代铜钱”。①又如,东非基尔瓦地方发现有“唐宋时期的越窑瓷和白的瓷”©,“马达加斯加岛东北端的武黑马发现很多元代瓷器”⑧ 这些痕迹,既可由中国人携至,亦可能是他国往返贸易者留下,但至少存在着中国有人抵于以上诸地的可能性。桑原骘藏曾经考证,自唐代起,“往来波斯、印度南洋”的中国海船不少,“蕃商乘者颇多”④。 揣其语意,要指中国海船及海员为“蕃商”所雇佣,而往来东西洋,尚非以个人身份前去游历,或因货殖、访问等特定目的奔赴西洋。 但是在元代,这样的记录终于出现了,有两份确凿的文献。 引自 下西洋
1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