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
幸福论
读过 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
- 页码:第73页
以下是中世纪篇。
普罗提诺生活在3世纪,但在西方哲学史上,他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被视为希腊罗马哲学的压轴人物。在此时的哲学界关注焦点已经转向如何协调希腊哲学与新兴的基督教思想体系。后来所谓的“哲学教父”已经登场,哲学史跨入了中世纪哲学的门槛。 所谓的“新柏拉图主义”,是指先接受柏拉图的理型论观点,再设法提出新的诠释,使它的理论体系更能符合后人需要的思想流派。在柏拉图之后,历代都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但是,最有创见的就是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在罗马授课时,鼓励听众提出问题,以致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有时还嘈杂不休。来听课的有元老院的元老,甚至罗马皇帝、皇后与嫔妃。他允许妇女进入课堂,在当时传为美谈。 犹太教是古代的一种民族宗教。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宣称其族与上帝立约,尊奉耶和华为唯一真神。这些所谓的“上帝选民”,在人间备受考验,其子孙沦为埃及人的奴隶。直至约公元前1200年,他们才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 摩西在途中登上了西奈山,遇神显迹得十诫,正式立教。十诫刻于石板上,装于柜中,称为“约柜”。约柜所在之地即是临时圣殿,伴随着犹太人度过了流离失所的岁月。 犹太人进入上帝应许的迦南地区,其领袖大卫于公元前1004年称王,建立以色列国。后来,其子所罗门继位,建立圣城耶路撒冷,奉置约柜。公元前933年,以色列国分裂为二,北方仍为以色列王国,南方则为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亡于亚述人;犹大王国保有耶路撒冷,所以后来才有犹太人、犹太教之称。 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亡于巴比伦帝国,圣殿被焚毁,约柜从此下落不明,犹太人自此开始“大逃亡”的苦难。此时,先知出来呼吁,要犹太人悔改信风唯一真神,将来必可重返圣城。 于是,犹太人认真编修《摩西五经》(即旧约前五书),并在各处建立犹太教会堂(正门皆朝向耶路撒冷),在安息日(星期六)聚会祷告,阐扬教义,推广教育,保存其民族性及特有信仰。选民只剩信仰,期待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 犹太人所盼望的救世主是能够带领他们在人间扬眉吐气的英雄人物。因此,当耶稣出现时,他所宣讲的教义与行事风格,确实让犹太人深感惊讶。有权有势的犹太人不承认他是救世主,还将他送上了十字架钉死。从地面高高竖起的十字架,象征了一个新宗教的诞生,这就是基督宗教。 在信徒口中,耶稣又被称为”耶稣基督“。“基督”一词有救世主、弥赛亚、神的儿子等意思。凡信奉耶稣的人就是基督徒,基督徒组成的宗教就是“基督宗教”。由于中文翻译的问题,我们把耶稣的首席弟子彼得所传承的一派译为“天主教”,而把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兴起的教派称作“基督教” 天主教的信仰从犹太教脱胎而来,其经典在《旧约》之外增加了《新约》,就是记录耶稣言行的《四部福音》以及关于耶稣门徒的《使徒行传》。天主教不再局限于一个民族,而是演变为普世宗教。 天主教的教义包括以下几个重点:1,耶稣是神取了人形的道成肉身,亦即,是人同时也是神。2,赎罪,使人的生命恢复完整,进而与神合而为一。3,三位一体:神是三位(父子灵)但仍是一体(只有一个神)。而“爱”是一种关系,所以父(爱的源头)、子(爱的体现)、灵(爱的力量)构成完美的爱的关系。 上述教义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显然有许多非理性因素。但它从整体着眼,化解世间各种阶级对立;提倡的爱是普遍而无私;肯定人会死而复活,为一生的言行受到公正的审判;告诉世人,只要信耶稣,走在正义的道路上,将来可得救,享受永生。这教义在民众看来,无异于黑暗中的光明,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针。 以使徒保罗对“爱”的描述为例:“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坚持己见;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样的说法亲切易懂,感人至深,把信仰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准则结合,对民众的吸引力自然无与伦比 天主教的信徒日益增加。不过,当时罗马帝国崇拜多神(大多沿袭自希腊神话),所以对不信神话的天主教徒开始了长期的迫害。 罗马民众看着一批批信徒被押解至斗兽场,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火烧死、被狮子咬死,或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这些信徒不但没有屈服求饶或咒骂哀嚎,反而高唱凯旋之歌拥抱苦刑。殉教者的鲜血终于震撼了帝国百姓。信徒的数量不减反增,连统治阶级也纷纷入教。 13年罗马皇帝公开承认天主教的合法地位,并在380年进一步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在不到四百年的时间里,天主教徒从一个十几个犹太人的小团体,发展成为主导整个帝国精神世界的信仰机构,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继续作为基督徒世界的领导力量。 中世纪哲学在上述天主教背景下,其基本立场、探讨主题、研究方向、思辨方法、都已大致成型。哲学即爱智慧,而智慧离不开实际人生。我们如果额外要求这个时期的哲学家提出迥异于其时代潮流的观点,恐怕有些强人所难,甚至是缘木求鱼的幻想了。 中世纪哲学有两大基石:一是希腊哲学,以柏拉图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主。二是基督宗教的信仰。表面看来,这是哲学(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而事实上,这是以理性来证明信仰的漫长过程。 如果坚持不谈宗教,那么中世纪哲学史上值得一提的最多只是3世纪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在某种主义前面加一个“新”字,就表示基本立场早已经确定,只是换了一个合乎时代需求的说法而已。此外,一旦使用某种“主义”,也难免带有浓厚的信仰意味。 中世纪哲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开始上场的是教父哲学,到了9世纪才出现体系完备的经院哲学。所谓“教父哲学”,是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作为一般信徒在宗教上的教师与父亲)为信仰所作的辩护。 教父哲学”立说的目的在于维护信仰的合理性,而不在于建构一套理性系统,用以说明实在界。哲学原指爱好智慧。但智慧又是什么?在他们看来“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而智慧的成果则是妥善拯救自己的灵魂。他们使用理性,但是深知理性的局限,所以在遇到关键问题时毫不犹豫地诉诸信仰的启示。 从9世纪开始,出现了经院哲学,这时的哲学家已经能分辨哲学与神学的差异。他们关心的问题仍然受到宗教的影响,譬如,谈到形而上学,总要设法证明上帝存在。哲学家勇于思考和探索,而宗教教义自然表现出保守性。对哲学家来说这样挑战可谓十分艰巨,因而能够形成完备体系的哲学家就很少了。 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构的系统从天主教的立场来看,符合“永恒哲学”的要求,可谓十分完备。在此,不得不说的是,越是完备的思想系统,越可能变成僵化的教条,逐渐失去创新的活力。希腊哲学后期如此,中世纪哲学也同样如此,宋朝的理学,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奥古斯丁是拉丁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忏悔录》以及著名的《上帝之城》,他的作品很多是宣扬教义与批判异端邪说的。对奥古斯丁而言,知识是为了追求真理,获得智慧,由此得到真正的幸福。 知识的确切性何在?当某人说“我觉得如何”“在我看来如何”时,我们只有尊重他。但是,由这种由这种相对立场可能引发互相怀疑的后果。怀疑未必不对。我知道自己在怀疑,那么,至少知道“我在怀疑”是真的,这是一件不可怀疑的事实。人有怀疑能力,这一点使奥古斯丁确信真理存在。 奥古斯丁说:“若我受骗,则我存在。”这个结果经过以下推论得来,当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时,怎么办?我若肯定自己存在,而自己其实不存在,那我可能受骗。但是,若我不存在,我又怎么能受骗?这个推论使人们想起一千两百多年后的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奥古斯丁说:“没有公平与正义,国家岂不是一伙强盗吗?!”国家是武力的工具,其根源在于原罪,人们因为共同的利益而联合。相对于此,教会则以“上天的行为原则”来管理国家与社会,要求人们为了爱上帝而彼此相爱。因此,教会优于国家。这种观点成为了西方基督国家的共识。 爱留根纳在9世纪以《大自然的分类》一书而成为第一位经院哲学家,其观点引起颇多争议。他一方面说:“任何事上皆必须遵从《圣经》的权威。”迎合了正统派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他也说:“未经真正理性所指定的权威(指教会的权威)是薄弱的,而真正的理性不需要任何权威的支持”这不免让教会不喜。 中世纪的辩论题材很多,其中较有趣味的是:“一根针尖上可以站立几位天使?”由于天使只有形式没有质料,所以不需占空间,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站立无数位天使。 质料是个体化原理,天使若无质料,那么要如何分辨不同的天使呢?答案是:天使只有形式,亦即只有某一种天使,如智慧天使,仁慈天使,勇毅天使,正义天使等。换言之,没有个别天使可言。像这一类问题难免有凿空蹈虚之嫌。 12世纪的中世纪哲学没有出现大家,关注焦点在于教育。当时流传一句:“罗马有教皇,德国有皇帝,法国有知识”的俗语。巴黎大学逐渐成为学术中心。其教育设置包括:逻辑学、神学、数学、物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羊毛制造、军械、木工、航海术、医药、戏剧。 圣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阿奎那是中世纪哲学集大成者。当时作为另一主轴的希腊哲学向来侧重新柏拉图主义,而阿奎那正视亚里士多德理论,对《形而上学》一书的注解比原文多出不止10倍。 引自第73页 .
阿奎那认为最好的制度不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是人或哲学指导的实践理性产物,而是上帝的同义语,通过神的救世在任何时候都是现实并可能的。他的这一观点对西方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体现在西方人对法律所持的敬畏态度。 此外,阿奎那第一次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译成拉丁文,并且评注了亚里士多德所有的主要论文,论证了道德与政治分界的可能性,其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宗教改革和政教分离。 高尚的人无论走向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 ——哲学家司各特 自由是一种能力,使人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偶发式的制造某种效果。 ——哲学家奥卡姆 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在1233年设立宗教裁判所,以对付异端邪说,以致“互相告密是高尚的宗教行为”,含冤死于宗教裁判所的人不计其数。想当初,基督徒是那么期待罗马帝国宽容他们的信仰自由,而后代的基督徒居然成为迫害异己的凶手。至此全无“爱神爱人”的崇高胸怀,反而处处显现人性的弱点和卑劣。 布鲁诺相信宇宙无限。天主教宗教法庭控以“异端邪说”罪,被监禁了8年,布鲁诺始终拒绝放弃自己的信念。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被处以火刑。然而有人认为,布鲁诺被控以火刑的原因并非是坚持日心说,而是他坚持的赫尔墨斯主义和反一神论思想。布鲁诺的雕像矗立于当年殉难的地方 引自第73页
6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