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与革命7——阎锡山
1
这个年轻人的命运是奇特的。当是时,山西处于北洋军阀势力的觊觎之中,阎锡山周旋于袁世凯、黎元洪、曹锟、吴佩孚、段祺瑞、张作霖等人之间,“备受风云险恶之苦”,但他能够因势得保,不断扩张实力,一度统治晋、察、绥及平津地区多年,以一青年而终为中国地方实力派之强人,他的命运似乎比南北军阀如唐继尧、陈炯明等人要好得多。他活了下来,能够跟冯玉祥、李宗仁、蒋介石等后起实力派争雄,甚至一度问鼎中原。
2
这个年轻的实力派并非一开始就如此自持而成熟。他虽然是老同盟会员、国民党人,但在北中国那样一个强人林立的地方,他也曾站在北方的立场上,如拥护袁世凯,如反对南方的护法运动……这些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举动为他带来了灾难,他吸取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他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至1924年,他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
3
在民国成立后的头二十年里,阎锡山为山西带来了稳定与繁荣。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1919年胡适陪同杜威到太原,1934年潘光旦走在正太路上,都曾留下赞美之词。曾任北京政府总理的许世英给阎锡山祝寿说:“都督阎公之雅望,晋国天下莫强焉。”阎锡山事功最大的特点是以治国之策来治理山西一省。
4
早在1920年,阎锡山提出过“田由公授”的主张,他深知土地问题是这农业国家的命脉。十多年间,因为战乱与动荡,农村破产情况普遍,自耕农降为半自耕农,半自耕农降为雇农佃农,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大地主手里。如此趋势,“必然激起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土地使用者终岁劳动,不得一饱”。他想出的办法是动用早年推行的“村本政治”,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而是收归村有,希望在实行土地分配时有村人理解,手续也简便易行。
可以说,他的基层治理和农村土地村集体所有的政策影响到后来的中国,对改良的乡村建设派和革命的国共党人来说,他都堪称我们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先驱之一。他有全局眼光,即非局限一省来治理一省,因此能够模范全国。
5
不仅如此,他后来以一省之力敢于跟蒋介石平起平坐。在一些论者看来,蒋介石之能统一全国,阎锡山的功劳最大,患得患失、出尔反尔,使蒋介石赢得了各个击破的空间,可以说,阎锡山帮助蒋介石度过了数次危机。因为他跟张学良一样明白,兵力再强,无政治理论基础也是不能成功的,蒋介石毕竟有孙中山传给的“三民主义”,有现代革命精神,而他还有所欠缺。
6
这种忧患也许让他显得迷信,比如他的内室常设香堂,剪子巷吕祖坛的扶乩生常被找来问福祸。抗战前有一回迎接蒋介石到山西,在哪里迎很是费了一番周折:在运城,那可不成,最后选在介休,让老蒋休了才妥。
7
而对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现代庸俗哲学,阎锡山的应对是平实的。他同意按劳分配的原则,在日记中,他一直歌颂劳动,认为劳动创造收入。他的两个儿子去美国创业,阎锡山告诫他们说:“我负山西责任时,你祖父说我,要知道你要负这么大的责任,我一定教你背几回炭,掏几回厕所,你才知道生活的困难和工作的艰苦,处理民事才有标准。你们生长在衙门里,不知道生活的困难、工作的艰苦,没碰过钉子,没挨过骂,完全同一般平民的精神环境脱离了,这可以说是你们做事进步上的一大障碍,也是你们前途上的一大损失。”他送给两个儿子十六个字:“轻财重义,讷言敏行,俭己厚人,恭己恕人。”
叶开12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盗火与革命5——黎元洪
1 我们仍生活在辛亥革命开启的大时代里,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关于其人物的神话或妖魔化就不会...
-
盗火与革命6——唐绍仪
1 袁世凯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不负厚望,他通洋文也...
-
盗火与革命7——阎锡山
-
盗火与革命8——顾维钧/林森
1 但顾维钧更坚持弱国外交的可能性,并奠定了现代国际外交的重要原则。他曾反复阐述关于外交...
-
盗火与革命9——王五
1 这种类似于今天社会的保安公司远比今人的生活要丰富,那就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跟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