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069
三藩内部也问题重重 一尚之信软禁其父,道义上不能服众,能控制广东不容易,没有能力分天北上配哈吴三桂:歌格忠那边还需要防各台翻装的进双,也不敢驼主力派出福建北我。这样,“褚之乱”虽然看起来 浩大,其实只有吴三挂有机动关方可以跨省发动主动攻击,其色儿省只能精极 时衡。这样一来,清军的机动空间就很大了。清廷三管齐下:主力挺进湖南北部, 与吴三桂隔江对峙,遏制吴军政势。同时派兵进人陕西,进攻王箱臣所在的甘 肃平凉,重点解决首都侧翼的威胁。对尚之信和耿精忠,则以优厚的谈判条件 稳住,力劝他们放弃造反。 清廷对三藩叛乱的准备不足。康熙决定撤藩的主要出发点是他认为吴三桂 不会造反,而不是想要刺激他造反。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康熙这个决定过于 鲁莽。那时他才19岁,而吴三桂已经60多岁了。吴三桂降清天下皆知,不刺 激他的话应该不会再次造反。等吴三桂和他手底下那帮悍将死了,到第二代掌 权的时候再撤藩就会顺利得多。“三藩之乱”实际上是康熙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一 次“武功”。 此时距离清军人关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入关的那一拨儿八旗精锐早已老去。 入关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八旗士兵,因为从一出生就享有特权地位,生活优越。 虽然仍然会参军打仗,但已经不再具备父非那种可怕的战斗意志。新一代八旗兵 的城斗力大幅度下降。康熙皇帝只能大力提拔汉族将领,以此填补战斗力空蒙。 请军仓促南下,新生代将领和士兵都缺乏战争经验,吴三柱如果大胆北上与清军主力决战,胜负尚末可知。但吴三桂已经62岁了,他手下的将领也大多年老在云南、贵州安家乐业多年,子孙满堂,不愿意冒险,便向于利用有利局面与清廷和谈,争取划江而治,或者继续镇守云南也可以。这样,有利的显 略时机迅速丧失。 清廷侧翼威胁解除, 引自 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48人阅读
麒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037
在明清换代的整个过程中,农民起义军或者来自民间的反抗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人民的反抗应该成...
-
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066
清廷对孙可望投降感到非常高兴,立刻把他封为“义王”。孙可望将云贵地区的地理和兵力情报和...
-
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069
-
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075
开拓了广阔的疆域。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 不过,在以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
-
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082
但是,要创造盛世,光靠农业还远远不够。“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剩余毕竞有限。古代没...
> 查看全部2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