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致乎哀而止
丧致乎哀而止:任何情绪表达,都需要适度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说:“‘居丧’的时候,只要能够充分地把自己的哀思表达了来就可以了。”
子游认为,人能够把自己的哀伤适度地表达出来就够了,儒家并不倡导过分地悲恸。讲究情绪控制,提倡内敛的表达。
“丧致乎哀”意味着在丧事期间,人们应当表达出内心的哀痛之情。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但这种哀痛并不是无止境的,它应当有一个适当的限度,即“而止”。这表明,虽然我们需要表达哀痛,但也不能过度沉溺于悲伤之中,以至于影响的生活和秩序。
这种节制和理性的态度,是儒家思想中一贯强调的。过度悲伤不仅无助于对逝者的怀念,反而可能损害生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丧事时,既要表达内心的哀痛,又要保持理性和节制,以达到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情感的表达。而“丧致乎哀而止”提醒我们,在面对丧事时,既要尊重逝者、表达哀痛,又要保持理性和节制,以维护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樊登老师说,情绪泛滥,说明你在乎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自己的同情。只有当你的情绪触发点是对自己的同情,你才会难过到极致。
这个说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表面是在为逝者伤心掉泪,内心却想到是我们自己的失落,于是越想越难过,越想越伤心,难免不过度。如果想想逝者,他希望我们怎么做?也许我们更容易走出悲伤,重新踏上新的征程,勇敢面对未来。
这一节子游告诉我们,任何情绪表达,都需要适度。
4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