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情感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的动物没有情感,只有情绪。情绪是内在的、不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体验,它是纯粹由生理刺激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如喜怒哀乐之类。人类则除了情绪之外,又还有情感(一般这两者统称为“感情”)。情感是社会性的,它一定是指向某个对象的内心体验,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说,它是一种“意向性”(intentional)的内心体验,如爱、恨、同情及其各种不同的变体。一只动物在饥饿之中找到了美味的食物,其欣喜之情溢于外表。但这种欣喜既非着眼于食物的本质构成,亦非着眼于食物的感性形式,而只着眼于它引起食欲、填饱肚子这一点。动物的欣喜不是指向对象的,而是无指向的、纯粹被动的,人的情绪有时也是这样。有许多人特别是敏感的人,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如天气)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变得烦躁不安,爱发脾气;甚至当他意识到这种情绪时,他一时却找不到使自己这样烦躁的真正的原因。不过由于人的情绪通常服务于人的情感(人的一切低级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高级功能,受高级功能支配),因而其心理机制更要复杂得多。至于人的情感,那么它本质上就是对一个对象的情感,确切地说,对一个别人的情感。人可以在“烦闷”的时候意识不到是什么使他烦闷,但人不可能在“爱”的时候不明确意识到所爱的对象,也不可能不把所爱的对象看作一个具有情感的对象。即使他爱的是一个物,他必然也是在这个物的外表形式上,通过拟人和移情的“心理自动化”机制,而看出某种“可爱”的情调。这与在一个可爱的人面部和姿态上看出他心灵的可爱是一样的心理过程。情感本质上是对人的情感,而不是对物的情感。 因此,一切人类情感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同情感”。爱是一种肯定性的同情感,它总是在想象中把对象的形象看作一个可以对之产生同情,因而也在回爱自己的心灵的外部表征,虽然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如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又如巴尔扎克笔下高老头对其女儿的爱)。爱的指向总是寻求着爱的共鸣,总是要用一切手段来引起爱的回报(如表示抚爱),以获得自身情感的对象化确证,造成一个相互友爱的普遍性社会关系。恨是一种否定性的同情感,它总是在想象中把对象形象看作一个已经在恨自己、因而不可能与自己取得同情的心灵的外部表征,虽然实际上这也往往是错误的(如一个恨世者的仇恨)。恨的指向总是要在被恨者身上引发更大的仇恨,倒不一定是要给他造成更大的伤害(如人们认为枪毙一个罪大恶极的恶棍是“便宜了他”)。只有感受到被恨者的回恨,恨者才会觉得痛快(幸灾乐祸),他之所以要使被恨者处于无法反抗的境地,最终是为了不让后者通过报复而发泄,平复心中的仇恨。…爱与恨都是情感与情感的关系,外物、对象只不过是这种精神关系的物质媒介。因此人“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连否定性的同情感(恨),尽管它最终将导致对同情感本身的否定,导致人类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分裂,尽管它本身最初可由缺乏同情感而引起,但它仍然基于人类社会性的同情能力、“将心比心”的能力,也只能在人的同情活动中表现出来。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爱或恨都不可能产生。人们不可能对一个疯子造成的损害产生真正的仇恨;对于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恩惠”,一个具有现代科学头脑的人也会感到高兴的情绪,却不会像原始人那样产生感激和爱的情感。总之,情感就是同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人,就是一个没有同情感的人(反之亦然),他既不可能有真正的爱,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恨;他缺乏对人的关系,而用对物的关系来冒充:用情欲代替爱,用恐惧代替恨。反之,一个情感或同情感强烈的人,越是爱得真挚,也越是恨得刻骨铭心。 引自 二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382
42人阅读
熊猫の大叔🌈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自我意识与自觉性
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不是把劳动作为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环节,而是把自我意识当作劳动本身的...
-
对象意识、拟人、因果律
自我意识一般说来就是把自我当对象来把握的那种心理能力。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必定是能够全...
-
情绪与情感
-
情感的传达
在这里,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事实:一个人不必把自己的情感“对象化”(或把对象拟人化),也可...
-
审美与自由
每个欣赏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
> 查看全部1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