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卷第十七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候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本身积累恶行,就像灯火消耗灯油一样,自己也没有察觉。这正是唐尧虞舜成就美名而夏桀商纣令人悲悼戒惧的原因。 “快乐而不淫乱,反复行善而不厌倦,这就是‘道'。遵循其道行事,万世无弊害;只要有弊害产生,一定是因为没有按照其道行事,一定是因为执行先王之道有所偏废,所以政治昏乱,政令不行。补救的方法,就是运用王道中被偏废的部分去补救积弊罢了。三代圣王的治国之道,侧重点各有不同,并不是它们相互矛盾,它们都是为了医治社会积弊,只是由于各自面对的社会情况不同,才形成了治国之道的不同。所以孔子说:‘要说无为而治的人,应该是舜吧!’舜改换历法,改变衣服颜色,只是顺应天意罢了。其余一切都遵循尧的治国之道,何必更改呢?所以,圣明的帝王,有改变制度的名义,而没有改变治道的实际内容。然而,夏代推崇朴直,商代推崇恭敬,周代推崇礼仪,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要各自拯救前朝的缺失,必须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 引自 第一册 卷第一至卷第二十九(周纪一至汉纪二十一)
6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