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生非》第二幕(共三场)
彼德罗亲王作为剧中最高身份者,起着主导作用,为两对年轻人制造恋爱机缘,像是在做实验。第一组是希罗和克劳狄奥,这对实验对象反应平和,不太需要添加化学试剂。不过有趣的是假面舞会,假面过滤了一部信息,剧中部分角色得到有限的视角,对话的双方有的认错人,有的没有认错,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在不同程度的误会中激发出个性化的反应。但是对于观众而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身份,因此观众与创作者都拥有全开式的上帝视角。剧本的优先级低于现实观众,而在剧中彼德罗统领其他角色,其他角色又各自产生不同视角,为戏剧本身营造出妙趣。彼德罗认为希罗和克劳狄奥牵线成功后,信心大增,打算同时促成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的恋情,这组属于“无中生有”,他打算“让他们彼此以为对方在恋爱着自己”,加上这组实验对象争强好胜的性格,其本身的逆反心理也会更强,培尼狄克先上钩。当人以为得到更多信息时,他们会不自觉重新揣摩语言的意图,从而自觉进入设计当中。从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身上,可以品出“成功引起注意”“口嫌体正直”那种被工业化糖精污染的原始风味。
与天然的一见钟情不同,亲王打算抢过丘比特的光荣,人为制造这善意的误会。“要是我们能够把这件事做成功,丘匹特也可以不用再射他的箭啦。”莎翁把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收山之作《暴风雨》中,彼德罗和魔法师公爵都在某种程度上分担了天父的职责。这背后多少体现了莎翁时代,人身份的提升。
与亲王善意的谎言不同,约翰这边则是蓄意破坏,他的仆从波拉契奥与希罗的侍女玛格丽特早已暗通款曲,约翰主仆二人要蒙骗所有人,波会在私会时,故意说错女方名字,让大家以为希罗与波拉契奥有私情,以此败坏小姐名声。
本剧的角色多次提到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观,男女双方身份不可过于悬殊,像贝特丽丝这样开朗自由的小姐也认为,丈夫身份不可过于耀眼,有“家常用的丈夫”即可。不过在莎翁眼中,现实中确实存在门第的现实障碍,但更应该尊重本人的意愿。莎翁似乎在现实中看多了痴男怨女,也见惯了负心薄情,见过炽热疯狂的恋情、结婚时的海誓山盟,也见过精疲力尽的不欢而散。爱情纷纷扰扰,当事人喜欢外貌、喜欢才情都无妨,喜欢地位、喜欢金钱、喜欢综合实力皆可,可以远离婚姻游戏人间,也可择一人终一生,但他似乎认为,理想的爱情不应该违逆本人的想法,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果核抓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错误的喜剧》第五幕(共一场)
总体而言,最后一幕的处理没有想象中的头重脚轻。这出剧没有坏人,大家都老老实实的,包括公...
-
《无事生非》第一幕(共三场)
原名《Much ado about nothing》,ado在14世纪末,有“冲突、战斗;困难、麻烦”的意思,【转...
-
《无事生非》第二幕(共三场)
-
《无事生非》第三幕(共四场)
希罗与侍女玛格丽特的对话有点类似荷马史诗中的表达,即在讲述一件事物时,先提出该事物,然...
-
《无事生非》第四幕(共两场)
神父主持希罗与克少的婚礼,流程中需要双方先坦白各自的秘密,无碍才可缔结姻缘。克少和亲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