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硝烟弥漫在“孤岛”
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对家里的来信充满了渴望。因为,信上几句的嘘寒问暖,不只是简单的问候,它还承载了亲人间的思念和牵挂。杨绛离家的这几年,也常常给家里写信,但她与祖国远隔万里关山,一份来信要很久才能收到回信。即便这样,杨绛也很心满意足。每有回信,未及开启,就已心跳加速,拿信的手紧张得有些颤抖。她拆开信封,总是先飞快地将信浏览一遍,生怕有什么不幸的消息,浏览了一遍后,才安心地从头一字一句地阅读。 可是,就是这样艰难的联系方式,也在阿圆出生后不久就割断了,她有很久都没有收到家里的信了。后来,她翻看报纸才知道,此时的国内已是战火纷飞,到处都是硝烟弥漫,很多城市都已经沦陷了。杨绛开始担心起她的家人,生怕他们遭遇不测。 幸好,三姐的一份来信,安慰了焦急中的杨绛。三姐把家里的情况,简单地和杨绛讲了一下。三姐告诉她,家乡已经被日军占领,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上海。她还让杨绛不要担心家里人,安心在法国读书。 按三姐信里所述情景,世道虽乱,家人既已安顿好,她也无过多担虑了。后来大姐姐也来过几次信,然而心细如尘如杨绛,近几封家书都未提及母亲近况,她担心母亲是不是出事了,恐惧与忧心一时萦绕在心头。 杨绛的感觉是对的。大姐年后的来信告知了她母亲的消息,母亲在逃难时就已经遭遇不测,家里人为了不让异国读书的杨绛伤心,就把这个消息隐瞒了下来。闻此消息,如晴天霹雳击中头底,杨绛只觉得耳边嗡嗡作响,脑中霎时空白一片。片刻的呆若木鸡后就嚎啕恸哭了起来。慈祥的母亲对她的叮咛嘱咐,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一样。而今天,曾经触手可及的母亲就已不在人世了,她再也看不到她的母亲了。 伤心的杨绛每天以泪洗面,她后悔没有在家里,陪伴母亲走过最后一段时光。看着妻子悲痛欲绝的样子,钱钟书也是感同身受,他放下了手头的学习和工作,每日陪伴着杨绛,努力地地安慰着她。 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日本全面侵华的战争已始开始,欧洲局事也动荡不安,绥靖政策让英、法、美享受了一时的太平,仍有不少人已经嗅到大战将至的气息。但是相对于饱受凌辱摧害的中国,法国安全太多。那时,钱钟书的奖学金还是支持许久,但他们看到中华大地正在遭受生灵涂炭,家中亲人安危不得而知,夫妇二人决定尽快回国,回到家人的身边。 杨绛在这段日子里消瘦了很多,她整日想着去世的母亲、流离失所的家人。加之回国的船票并不好买,她的归心似箭又得不到安抚。她常在夜里梦见母亲,有时,母亲亲切地同她聊着家常;有时,她会梦见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母亲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杨绛。 终于,钱钟书托人买到了回国的船票,杨绛一直焦急的心可以稍微放松。决定回国后,钟书开始联系国内的老师和朋友,希望他们能为自己提供一份工作,让他能够支撑一家三口人的开销。钱钟书的工作很快就有了着落,他得到了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的邀请,到外文系去做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抗战时期,转移到抗战后方昆明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大学) 钱钟书得到这个消息后惊喜万分,因为很少有人刚一任教就得到教授职称,大多数教师都是先担任讲师,在慢慢等待机会晋升教授。并且,联大给钟书开出了三百元每月的酬劳。由此可见,联大对钱钟书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踏上了回国的轮船,杨绛不禁感慨万分。初来欧罗巴时,他们还是甜蜜的夫妇二人世界;回程时,他们已是三口之家。望着逐渐消失的欧洲大陆,杨绛知道她要离这种安稳的生活远去了,但她没有丝毫的留恋,她要回到家人的身边。 因为,夫妇二人走得匆忙,并没有对旅途做太多打算,他们只带了少量的奶粉和饼干,他们以为船上会有适合阿圆吃的食物。但他们显然是高估了轮船上的伙食,因为长期的战争,此时的轮船上食物匮乏,只能让阿圆吃些面包和土豆。从巴黎到中国的航程是漫长的,半个月过去,原本圆滚滚的阿圆已经消瘦了许多。儿女是母亲的心头肉,看着自己的女儿如此消瘦,杨绛心痛不已,可是她也没太多办法。 轮船快到香港时,杨绛要与钟书终于分道而行了。钟书要在香港下船,然后取道海防,再转到云南。而杨绛则要前往上海,看望久别的家人。二人彼此没有太多的交代,钱钟书让杨绛注意安全,保重身体;杨绛让钱钟书注意身体,不要太担心。等到船只到岸时,钟书提着箱子独自走下了轮船,这是杨绛和丈夫第一次分开,她没想到别离的滋味是这么酸楚。 杨绛忍住心中的不舍,她要坚强起来,她还要照顾幼小的阿圆,还要去上海看望久别的家人。轮船沿着大陆的海岸线漂泊,几经周折,终于停靠在了上海的码头。下了船,杨绛先被接到钱家在上海的住处会了亲友,尽管外面很乱,她不愿久留,匆匆踏上去杨家的路。回到家后,杨绛看到了父亲。 其实杨家情形远非三姐所述般乐观。 这场战争中苏州是日寇侵袭的重镇,杨家大院在空袭中受创严重,父亲带着一家人四处避难,母亲病重受不住颠簸,一家人在香山住扎,做好了一同赴死的准备。香山失陷前夕,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悲痛欲绝,一夜白了头,兵荒马乱中替母亲操办后事,下葬那天小雨淅淅,掩上棺木那刻,杨荫杭失声恸哭,难以自制。 此时的父亲已是满头白发,面容枯槁,这几年的流离失所、亲人的相继离去,让他再也坚强不起来了。看到了可爱的外孙女阿圆,父亲杨荫杭枯槁的面容流露出了些许的笑意。他悲痛欲绝的心,被照进了一缕和煦的阳光。 在与家人的交谈中她才得知,原来三姑母也在不久前遇难了。三姑母只比杨绛大六岁,但她在生前却已是颇有作为了。她曾嫁给过一位弱智的大少爷,这样不幸的婚姻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就结束了,三姑母逃离了这个泥潭。父亲杨荫杭出资让她去上学,后来她又去了日本留学。回国后,三姑母来到了北京女子高师工作。因为她优秀的才能,学校又把她送到美国留学。 从美国回来几年后,三姑母担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可这位女校长被没有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很多学生都私底下反对她,还有的人公开地说他的坏话。当时的杨绛也不喜欢三姑母,她觉的三姑母不通人性,没有为学生考虑。可三姑母后来的举动,证明了她是一个爱学生的人。 日本军占领北京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多女学生都不敢出门,整日躲在屋子里。但这也没有逃过日军的魔爪,一些女学生还是被日军的搜查到了,惨遭毒手。三姑母得知这些消息后,她主动找日本军队负责人交涉,她强硬的态度得到了成效,日军真的勒令退兵。很多学生得知此事后,都来三姑母的家里躲藏,希望得到三姑母的庇护。 一九三八年的一天,几个日本兵从家里带走了三姑母,他们在路上就残忍地杀害了三姑母。三姑母用生命的代价,证明了她是个有良心有骨气的女人。 不幸的时代酿就了不幸的命运,在风雨飘摇的土地上,生命就如蝼蚁渺小,。杨绛的三姑母和母亲下葬在了一处,两位那个时代杰出的女性,就这样走完了她们的一生。杨绛心里一阵唏嘘,她已经不再悲痛了,她知道在这个时代里,一切都是无法避免的,作为普通人的她们只能珍惜好身边的亲人。 父亲杨荫杭舍不得相濡几十年的妻子,他决定留在苏州,陪伴在长眠地下的妻子旁边。当时的苏州并不安全,到处都有搜刮钱粮的日本兵。杨绛只能带着阿圆离开苏州,离开才重逢不久的父亲,去相对安全的上海生活。 此时的上海,已成为日军包围下的孤岛,它的周围都已成为了日军的占领地,只有上海市中心的外国租界,还能保持相对安全的状态。来到上海的杨绛母女,被钟书的弟弟接到了已在上海买下房产的钱家。 钱家当时出了大价钱,在房源紧凑的租界,买下了一栋大房子。虽然,杨绛还有亲人在上海居住,她们也要求杨绛母女去那里生活。但杨绛想到,她毕竟已是钱家的儿媳妇,便带着阿圆来到了钱家居住,偶尔回三姐家住两天。 钱钟书不在身边的日子是难熬的,阿圆虽然陪在杨绛身边,但她那么小,根本没法体谅母亲的辛劳。“孤岛”里的生活是艰辛的,杨绛每天都在期盼着战争能够快点结束,期盼着一家人能够团圆,期盼着钱钟书陪伴在自己身边,他们可以相濡以沫地生活下去,永远不分离。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节 天使来到身边
生活像是一段未知的旅程,没有谁拥有着绝对精准的地图,只要是前进方向是正确的,无论前路有...
-
第一节 走在巴黎的那一年
早在一九三六年,钱钟书杨绛夫妇还牛津读大学时,他们就已在巴黎大学注册了。因为那里不强制...
-
第二节 硝烟弥漫在“孤岛”
-
第三节 奔走在命运的路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在炮火下奔走,为了生存,为了繁衍下一...
-
第四节 相伴细水流年
人世间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恩爱的夫妻能够白头偕老,相濡以沫地走过一生。即便要经历无数的挫...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