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场众生相
一 官场生态
1. 两种可能,一种是语言问题导致哪怕是亲民官与本地社交也很受限,另一种是杜凤治本人并不看重与本地人的社交,毕竟他是官。
官员的圈子并不大,文官多是外省人(学官可以是广东人,但他们不主导官场),而当时广东人能听说官话者不多。杜凤治十几年的日记很少有与普通居民交往的记载,他在省城绅商中也没有结交多少朋友,与之交往者主要是官员、幕客以及在粤的亲友、同乡。 引自 一 官场的生态 2. 杜凤治眼中晋商的信息网的可靠性
如同在京城一样,广州的山西票号消息也十分灵通,“西号放债,一有风声即截止不借”;当官场高层有变动的传言时,官员通常以票号的消息来判断其可靠性 引自 一 官场的生态 3. “尊敬”丧失威胁对手的益处和“形象维护”
善于处置官场关系可以提高自己在官场上的威信。如广东巡抚李福泰调往广西病故后,两广总督瑞麟不计以往两人的嫌怨,在广东官场为李福泰张罗了丰厚的赙仪,这使杜凤治等很钦佩。广东官场根据“受恩”“戚谊”“交谊”的深浅和缺分优劣、任职时间长短等分配李福泰赙仪份额,受过李福泰提携的官员不够尽力则被视为忘恩负义。官员在交往时都会趋利避害,但面子上又不能太势利。例如蒋益澧、郭祥瑞同瑞麟争斗失败后被降职,广东官员自然怕被视为蒋、郭之党,但在蒋、郭离粤时多数官员都去送行。杜凤治因为受过蒋、郭之恩惠,更是从四会专程赶到佛山、三水相送。 引自 一 官场的生态 4. 不识字是比较离奇了,不知道杜凤治是不是有夸张。
知县田明曜(星五)“素不识字,不知吏治”,对瑞麟“送礼最勇,不计贵贱”,以缉捕得力,得以署理香山知县,但严重亏累,巡抚张兆栋也不喜欢他。然而,田设法走通潘祖荫门路,而张兆栋与潘关系很好,田又得以调署广府六大县之一的东莞。 引自 一 官场的生态 5. 对各级一把手之外的佐杂,徇私枉法就更为随意了。
总督、巡抚、布政使委任佐贰、佐杂缺有更为随意。日记称瑞麟“于府、州、县缺尚慎重,而佐杂往往不耐人求,允向藩台交条,以为佐杂无关紧要,以故现在佐杂官缺皆有来头”。瑞麟在委任府、州、县时也纳贿和徇私,但较之委任正印官,佐杂可以更无顾忌地委任私人。 引自 一 官场的生态 二 杜凤治的上司同僚
1. 杜凤治这种老于世故,经常行贿受贿的人也看不起不讲吃相的上司。
杨庆麟的后任成孚(1834~1895)与杜凤治交集不多,但日记花了不少笔墨写其舞弊贪赃之事及闹出的笑话。成孚是皇族,原被任命为广东盐运使,因这是著名“肥缺”,所以在北京借钱及花费甚多,但出京前却奉旨升补广东按察使,此职之收益难以弥补此前的债务。成孚升任广东布政使后就千方百计弄钱。其妻兄松某“专在外为成招徕搜罗,官场苟走松路,其应如响。门庭如市,缺无空委,随缺之肥瘠,定价之高下,彰明较著,不畏人言,不怕羞耻”。 引自 二 杜凤治的上司同僚 2. 原来是蛇鼠一窝怪不得关系好
清代一些文献提及方濬师贪财,如光绪九年十一月御史邓承修奏请查办广东贪官,把瑞麟、方濬师、杜凤治都列为“赃私最著者”。 引自 二 杜凤治的上司同僚 3. 做官打架也不是本朝独有
同治十三年,番禺知县彭君谷丁忧出缺,布政使放出风声:谁愿意弥补彭的亏空就委谁署理番禺。朱昌言(子善)急于得缺,表示愿意承担二万八千两。但朱上任后翻悔,此事又不便正式端上桌面,于是朱、彭两人在上司面前大闹。两人甚至打起来,日记所记颇有幸灾乐祸的口气: (十一月)廿三日在抚台大堂阶下,彭与朱又大闹挥拳,彭凶猛异常,将其发辫扭住,新雨初晴地甚滑,朱跌倒在地半晌起不来(倒好看)。彭又常南署去闹,以石邻曾作中间人也(中丞谓张石邻多事,信然)。朱则铁打主意,打也好骂也好,决不拿一文出来矣 引自 二 杜凤治的上司同僚 4. 杜凤治对上司的评价其实不光是基于能力和品行。也跟双方关系、利益有极大关系。他被总督刘坤一罢免就认为刘坤一勤政是心乱,是顾此失彼;按察使张瀛几次把他判的案子驳回,就被他评价为““此獠不知何意,作辍自由,屙屎自吃,真不要脸!”“彼自诩精深,实则徒滋拖累人民。性情乖张,殆非人”,直接破口大骂了。而且联系他对方濬师,瑞麟的评价和他跟二人一同被列为"赃私最著者",大概率他对二人的好话也是因为二人跟他勾兑很多。从这里看,他升南海知县和罗定知州使了不少钱。
三 官场底层
1. 作者认为佐杂分防并不是一个制度,至少在州县一级完全是一种临时代理。
2. 杜凤治任官时期的官僚主义已经到了今人匪夷所思的程度。上司派遣委员是为了弥补制度的不切实际,是一种灵活变通。但是到杜时期,委员连上司官衙都不出,只发信件索要下属的解释文件和”贿赂“,真有一个委员跑到实地反而被视为“此等扯淡之事,又要老子应酬花费”。应对官僚主义的制度成了新的官僚主义,并且加重了地方行贿负担。
四 州县衙门的附属群体
1. 杜凤治是绍兴山阴人,著名的幕客之乡,这给了他很大帮助。
2. 大席幕客的收入高达千两左右,而小席只有百两,差距甚大。而且幕客实践中并不被视为雇员,杜凤治哪怕在日记中也称幕客为”朋友“”师爷“。
杜凤治初任广宁时,聘请“大席”幕客顾学传(小樵)兼办钱粮、刑名,每年脩金千两,伙食银每月十两。杜凤治再任广宁时,请但鸿恩(叔衡)兼办刑钱,脩金八百四十两,另外加伙食等费。知府幕客孙应堃(石泉)推荐其外甥陈凤仪就征比“小席”,原在南海每月脩金十两、火烛三两,但广宁是小缺,只能共给十两。交代局委员钟承熙(达夫)推荐其妻舅章梿为“小席”,每月十元。藩署幕客戴尧恩所荐的诸云龙也是每月十元 引自 四 州县衙门的附属群体 3. 官亲在衙门做幕客很普遍
在州县衙门参与政务的另一批重要人物是官员自己的亲属,有时,州县官的幕客就是官亲。杜凤治署理罗定州时,因为一时找不到钱谷师爷,于是以女婿陶志焕(锦泉)充当,每年脩金500元,但负担其妻与儿女的生活费用。儿子杜子杕同陶志焕皆管账房兼征比,朱笔墨杜心渊、监印娄玉林(菊臣)都是亲戚。 杜凤治的两个儿子杜子榕、杜子杕大部分时间在衙门办事,他的两个堂兄杜凤筠(四哥)、杜凤诰(八哥)都作为官亲入署办事。四哥只能教读、看风水,在县考时也帮助阅文,八哥则总管账房。最初,具体账目由外甥莫雨香管,后来转给内弟娄又庵。 引自 四 州县衙门的附属群体 4. 住X办
清朝本规定禁止官员向省、府两级衙门所在地派驻“家人”。但杜凤治在广宁、四会、罗定任上,都向省城、府城派出坐省、坐府“家人”,以办理向省城、府城各衙署送礼、接待等事务,而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打探、通报信息。 引自 四 州县衙门的附属群体 5. 一个州县官”自掏腰包“的辅助人员有几个到十几个幕客,几十个家人,几百甚至上千编外书吏和上千到几千编外衙役。(怪不得要公私不分,这些编外人员是编内的十几倍。没有他们衙门无法运作,可他们的经费是不可能走公账的。私账额度如此大,又是用于”公事“,自然公私不分的借口就充分了)
大盆和他女朋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杜凤治和他的日记
1. 杜凤治1814年出生,1844年中举,但因父丧和太平军不能赴京参加会试,1855年开始候选,1862...
-
第二章 杜凤治宦粤时的广东社会
一 同光之际广东的治乱 1. 杜凤治在广东时期是难得的安定时期。从1866年太平军平定到1883年...
-
第三章 官场众生相
-
第四章 州县衙门的公务
一 州县官与科举考试 略 二 州县官的审判权力 1.笞、杖、徒、流、死是法定刑法。但州县官很不...
-
第五章 赋税征收与州县官的收支
一 钱粮的征收 二 征收群体与利益分配 三 州县官的银两 本已写完,被豆瓣封号无法提交导致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