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正美《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上清后圣道君列纪》成立年代/ 李静考证出的杨许真经经目补遗
【《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的成立年代:东晋兴宁二年到咸安元年(371)之间】
《真诰·甄命授》中已记载此书,题为“在世”。如这一记载可信的话,在《道授》作“在世”的《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在许长史和许掾都在世的东晋咸安元年(371)以前就已形成了。而在《真诰》卷十九《翼真检第一》中有如下的记载:“伏寻上清真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九 b)”据此,《上清经》是始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南岳魏夫人(魏华存)降下授杨羲,所以,可推定《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也作于兴宁二年(364)以后。也就是说,如果相信《真诰》的记载,《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可认为是在东晋兴宁二年(364)到咸安元年(371)间,也就是东晋废帝在位期间(365~371)时之作。(P412-413)
《无上秘要》所引《洞真三天正法经》和东晋时期《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是否为同一经典?是。(P415)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成立年代:成安元年(371)以后的4世纪70年代的前半】
此书有许多同《洞真三天正法经》类似的内容,当是抄录而得,故作成年代在《三天正法经》之后。——按:此一说法显得武断。两者有相似的内容,可能是《三天正法经》抄撮《上清后圣道君列纪》,也可能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不能轻易断言是《道君列纪》抄录《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中记有在甲申年将发生终末的大灾,在壬辰年三月六日圣君将要出现,所以,其成书当在甲申年(384)以前。而《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作成在兴宁二年(364)到成安元年(371)间,所以,《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的作成最早也要到兴宁二年(364),恐怕是在成安元年(371)以后的4世纪70年代的前半吧。(P419)
[贺碧来和李静老师有不同的说法:是杨许真本,那就应当在兴宁二年(364)到成安元年(371)间作成]
[贺碧来]
“《皇天上清金帝君灵书紫文上经》……这是最可确信属于原始上清降经的一篇文献。《真诰》中部分陶弘景之注印证了这一点。在《无上秘要》和《三洞珠囊》中的引文也符合于现在的文本。这部道经与以下几部有紧密的联繁:《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上清后圣道君列纪》。所有这些文献很可能最初属于一部作品,因爲它们相互补充,对这些道经的引文也常常两两混淆。”(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中《皇天上清金帝君灵书紫文上经》的提要,vo1.1,pp 150。)
[李静]
笔者认爲《列纪》一文亦应属于原《灵书紫文》的本文。证据是《真诰·握真辅》中的一则引文:“大都天录,显于玄宫。【出《紫文》仙相】”这两句引文,见于《上清后圣道君列纪》:“青童君曰:“夫有骨录则好仙,……大都天录显于玄宫,则气候诊于躯形,…”其实《上清后圣道君列纪》中这一段(自“青重君曰”至经末)讲述的就是关于“仙相”的问题。……而由于《真诰》中此条引文,证明了《道藏》中的《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确为杨许真本。(李静:《古上清经史若干问题的考辨》,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6-127页)
按:既然是杨许真本,那就应当在兴宁二年(364)到成安元年(371,许翙卒年)间作出。而非如贺碧来所说,在成安元年(371)以后的4世纪70年代的前半。
(图片来自李静:《古上清经史若干问题的考辨》,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5页)按:由小林正美的考证可知,杨许真经还可以加上第10部:《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
多宝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读书笔记(一)
【确定道典的述作年代的种种的方法】 既可以通过引用道典文献的写作年代来确定被引用道典成书...
-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成立年代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成立时间:五世纪后半叶】 《太霄琅书》的成立,根据吉冈博士的推定,...
-
小林正美《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上清后圣道君列纪》成立年代/ 李静考证出的杨许真经经目补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