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陈林/沈序 译
终于读到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了,这是我们第一次聊起陀翁,倒也不必觉得陌生,今年讨论过《审判》的作者卡夫卡、《局外人》的加缪,去年读过的写下《窄门》的纪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茨维格等人都深受陀翁启发,对他予以盛赞。毫不夸张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实在在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文学世界,与列夫·托尔斯泰并称为俄国文学的两座高峰,这二位又与屠格涅夫被冠以俄国文学三巨头的名号。大名鼎鼎的代表作有《罪与罚》、《地下室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比起这些美名远扬的大部头,这次要讨论的《涅朵奇卡》篇幅更短,作为陀翁的入门书籍最合适不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名位于荒郊野岭穷人医院的医生,周围的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孤儿院充斥着他的童年。陀翁的父亲年轻时曾是一名军医,从战争中遗留下来的酗酒、粗暴、专横独断,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过得并不轻松。而母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爱好文学与音乐的女性,如果你读过陀翁作品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就不难看出原生家庭对陀翁影响之深远,他后来创作的许多人物都有其父母的影子。在他16岁和18岁时,患肺结核的母亲与成为农奴主的父亲相继离世。关于其父亲离世原因的传闻颇多,文学界流传比较广的版本是:当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废除、农奴反抗的高峰时期,父亲醉酒后残暴地虐待农奴,反被激怒的农奴溺死。
提到陀翁,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元素——癫痫症。9岁时首次发病,39岁到59岁之间,他有过102次发病经历记录在册,平均每三个星期一次。或许是受高频的疾病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很多都身患这样那样的疾病,比如《白痴》里的梅什金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斯麦尔佳科夫患有癫痫症,《涅朵奇卡》中的叶菲莫夫、《脆弱的心》里的瓦夏、《女房东》中的卡捷琳娜患有精神上的疾病。在当时的俄国,学界对于癫痫的研究并不多,陀翁作品后来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了医学领域,为此类疾病研究吸引来了更多目光。患病的经历同样作用于他的写作习惯,陀翁非常善于利用人物的这些锚点,构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爆发与转折,很难不认同他笔下的角色总是充满着疯癫的戏剧性,在情感表达上十分过激。
19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小说《穷人》在期刊《彼得堡文集》上连载,用自身在成长经历中切实的感受极尽书写了小人物揭示的社会本质,从此声名鹊起。这本《涅朵奇卡》正是在作者出道阶段未完成的作品,原本小说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一个女人的一生,计划分为六部分。发表在《祖国纪事报》上的前三部分分别是:童年、新生活和秘密,故事只写到女主人公涅朵奇卡17岁为止。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中途,参加反对沙皇的革命被流放至西伯利亚,本书也就成为陀翁未完成的文坛奠基之作。后来虽然被释放,但是心境和经历已然不同,《涅朵奇卡》也没有被继续创作下去。
19世纪60年代,陀翁四处挥霍、赌博欠债,为了躲避债主甚至逃到了欧洲,迫于生计只能频繁地答应出版商对作品的预定。陀翁写作的高峰期就在这几年,分别创作出版了《罪与罚》、《赌徒》、《白痴》。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后期最重要也饱受赞誉的作品,隔年在创作第二部续篇时病情恶化,一代文豪陨落,享年59岁。
说回陀翁的这部作品——《涅朵奇卡》,很多人会疑惑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会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书写回顾她的一生的故事。我查了许多资料,有一种说法是此前陀翁发表的中篇小说《女房东》中设定女主人公的行径在文学界饱受争议,陀翁决定以《涅朵奇卡》这样一个更具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成长突破性的视角,去写一个颇具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为补偿。
聊过了创作契机,接下来讲一讲陀翁在这本书中具体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说的第一部分《童年》讲述了女主人公涅朵奇卡从小生活在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母亲出于对一个惊人小提琴天才的爱情与继父叶菲莫夫结婚,男人却是为了她那能支撑自己酗酒所拥有的前夫的遗产,并庆幸为自己的一事无成找到了“家庭”这个推脱的借口。他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恶习难改,为了喝一口酒摇尾乞怜,酒到嘴里就换了个人一般,四处散播是被这糟乱的生活逼迫成暴躁、易怒的母亲阻挠了他的天才。可是他私下里又是个会每天按时教继女识字,和朋友讲些俏皮话,给涅朵奇卡带回糖果的父亲,叶菲莫夫的NPD人格是藏也藏不住的。我们的小主人公涅朵奇卡就生活在这样的夹缝里,她心理上不断被叶菲莫夫时好时坏的精神状态虐待,浸淫在对继父无限的近于怜悯的爱中。她坚信是暴躁母亲的严厉让女儿想要亲近一个共同受苦的人,想要成为他犯罪的同谋、生活的盟友、裂痕中的伙伴。费心讨好叶菲莫夫的她施展出了在相处中牵强附会、曲意逢迎的恋父的天赋,信以为真地计划与继父的逃离。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她又切身体会母亲靠做缝补衣服的活计支撑起弱小的女儿、酗酒的丈夫,在一次一次失望中与家人争吵,又在一次一次希望中做着成就叶菲莫夫的天才梦。
陀翁在书中是这么形容母亲的:“她是个很热情的人,幻想家,把叶菲莫夫当作了不起的天才,相信他那些吹嘘自己前途的狂妄的话,充当一位天才家的支持者和支配者的光荣使命,使她的幻想得到满足”。
这部分故事的终章是继父利用涅朵奇卡偷钱去看了一位难以打败的天才的表演,使他吹嘘的天赋变得不堪一击。表演结束后,叶菲莫夫将熟睡中的母亲杀死(死因这部分作者交代得并不明确,我倾向于叶菲莫夫进行长期的pua和gaslighting导致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有服毒自杀的可能性,这一点在母亲前文的反应中有过伏笔),抛下一起逃跑的女儿,由于神经错乱死在了医院里。
我始终认为第一部分是整部小说中最精彩、最华丽的篇章,两百年前陀翁对于人性的剖析已经远远走在人类的前沿,在故事中列举分析了NPD人格、讨好型人格、被迫害妄想、憎母、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等等,对于人心理的描写十分直白且准确。王小波评价这部分说:“我看了这本书,而且终生记住了前半部。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顶得上大部头的名著。我觉得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受其影响创作了《绿毛水怪》。
从故事的创作上来讲,叶菲莫夫这位天才的自我磨灭充满着极致的自恋型人格与自毁倾向,这种矛盾的重合为人物增加了顶格儿的弧光,陀翁对继父与母亲这两个人物人格魅力刻画的此种不对等,也不难看出创作时有在为了所谓的教育意义的初衷让步。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涅朵奇卡阴差阳错被两个家庭收养。第一个收养者是身份高贵的公爵,涅朵奇卡住进了富丽堂皇的宅邸。虽然她并没有受到每个人的欢迎,但在这里认识了与自己的敏感、多病完全不同的卡加。卡加是公爵的女儿,她生性勇敢好胜,为了霸占父亲和家教的爱与关注,与涅朵奇卡有过误会和别扭,后来又因为涅朵奇卡替自己承担了错误而打开了心扉,她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作者在记述这段友情时安插了份量不小、越界的爱情成分,书中很多情节还是让人对这段幼年的关系感到模糊与困惑,比如陀翁写:“她发狂似地吻着我”、“我们嘴唇已经吻得肿起来了”、“重新飞来不断的狂吻”等等,这种试探不仅出现在主人公的行为上,也不乏塞林格在《破碎故事之心》中同样描绘的心理动作上那种“想触碰又收回手”的情节。在小说创作的时间背景——19世纪的俄国,那时文学界在不小的范围内流行过与同性暧昧的风潮,包括陀翁自己。且他又深谙儿童心理学论,此种基础上,作者创作出的人物对于同性爱情的试探与摸索似乎是一种必然结果,这也是对于小说界人物情感视觉盲区的精准狙击。
在第二部分中,我比较想分享的是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女孩身上的共同点:渴望获得父亲的爱。涅朵奇卡自小生活在被迫讨好父亲的环境里,形成帮助继父偷钱这种获得父爱的路径依赖似乎是有迹可循的。可是卡加的生活与涅朵奇卡完全不同,却也不惜摒弃自己的骄傲向涅朵奇卡道歉,以获得一个得到父亲的谅解、见到父亲的机会。作者在书中设置这样的一组对照展示了不论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中,一个家庭中的女儿似乎总是渴望得到父亲的爱与认可,以不同的角度书写了两个女孩的“恋父情结”,情绪描写之细腻,阐述之清晰,令人叹为观止。
涅朵奇卡第二次被收养是在公爵一家离开之后,她被安置在了公爵夫人第一段婚姻的大女儿家。这部分陀翁开始聚焦一种新的人格和新的情感组合矛盾,以及涅朵奇卡身上展现的天才与死去的继父形成的人物对照。
故事发生在一个享有声望的家庭,女主人米哈伊洛芙娜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丈夫和涅朵奇卡身上,是个非常热情且富于同情心的人。可是涅朵奇卡却敏锐察觉到她与丈夫为数不多的见面与低气压的相处中似乎藏着某种秘密,每次会面之后,米哈伊洛芙娜都会久久沉浸在丈夫的任何一个动作中,无数次揣摩他的想法,无尽地讨好他。直到涅朵奇卡发现了一封女主人与旧爱的通信,此前米哈伊洛芙娜所有的情感挣扎和抑郁表现与丈夫对她的施压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变得简单,相反更甚。
偶然一次,涅朵奇卡发现男主人彼得进入米哈伊洛芙娜的房间之前,会在镜子前故意换上一副愁眉不展、忧心忡忡的模样,呈现出忧郁、沮丧的表情。而在房间之外,彼得永远是另一副样子,他甚至会对着镜子整理发型、轻声哼歌以示心情不错。涅朵奇卡撞破了这种明晃晃的精神虐待,几乎是深深地颠覆了她的认知。一个家庭的上位者不容置疑地保有对其他家庭成员沉默的权力,拥有对其他人下情绪霸凌判决的能力。涅朵奇卡怀着对于女主人深沉的爱整日处在迷茫和纠结中,这封信却被米哈伊洛芙娜的丈夫彼得率先发现,并借口这是涅朵奇卡与情人的通信去羞辱和揭发了两个人的阴暗。在这种巨大的冲击之下,米哈伊洛芙娜出于爱护涅朵奇卡与彼得发生争吵,身体本就不佳的她失掉知觉陷入昏迷。涅朵奇卡终于打破了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桎梏,勇敢地揭露了彼得的虚荣和自私,保护了自己所爱之人,完成了精神上的重生。
整部小说到这里为止,最后一部分故事中穿插了很重要的一点与前文进行联系,那就是涅朵奇卡惊人的歌唱天赋。与叶菲莫夫的天才不同的是,家人们从不在涅朵奇卡面前大加赞赏、不令她骄傲自满,陀翁曾在书信中表示计划涅朵奇卡这个人物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歌唱家,真正实现了与继父叶菲莫夫天壤之别的人生路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本书呈现了一位女性对过往人生进行回忆的视角,她从不避讳自己走过的弯路,也从不遮掩内心从未被照亮过的阴暗角落,理性地讲述了自己从小到成年的故事,以冷静客观、细腻入微的口吻去分析自己历经的每一个人生转折。涅朵奇卡在俄文中有爱和漂泊的意思,陀翁在其中是不是刻画了涅朵奇卡在命定的人生中有过无数次女性主义、我本位的挣扎,单从语言的标出性来讲,《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本身已经带有极强聚焦于主权的意味。
自然啦,提到陀翁,不能不讲还有一位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研究的领域很多专业名词被命名之前,陀翁就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刻画过这样的人物。弗洛伊德在自己授课的过程中,也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虚构的人物做为过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虽然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人,但他对于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就不多做赘述,有机会跟大家专门聊一下他和他的学说。
最后就是在译本的选择上,我最推荐的是陈林和沈序在1952年共同译制的版本,虽然译者本人也说过两人水平有限、有时很难确切地领会,但依旧是市面上现存的三版翻译最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且合乎逻辑的一版。去年大火封面非常美的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于大卫译的版本中指代词极多,而且多次出现了指代不明的问题,导致读者阅读的时间成本高。再加上有浓重的机翻感,断句习惯也很奇怪,非常难作为推荐译本去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