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1
辛辛苦苦地工作,收入却很少,这让大多数中岛帝国人感到沮丧。因为他们的政府不能提供像美索尼亚国那样的社会保障系统,中岛帝国人通常都会存很多钱,这样才不至于无家可归或者老无所依。人人卖力工作,没人家里有驴子(更别说驴车了),而且几乎没人冲浪。即便他们去冲浪,也是四五个人共用一块冲浪板。 冲浪就是精神生活 因为之前买了很多美债,现在绑定在一起了,如果中岛不买美债了,美元价值下降,持有的美债就会贬值 过去几十年严重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使得中国也被捆绑在美债这艘船上。 他们声称,如果没有美索尼亚国强劲的需求,中岛帝国的出口企业就会倒闭,继而出现失业、社会不满甚至抗议运动(在中岛帝国,抗议是不被允许的)。国王进退两难,只好维持现状,期盼出现转机。 如果真的能建立国内大市场,建立内循环确实可以抵消美国通胀和内需不足导致的经济危机。但目前国民经济被房地产绑架并且老百姓手头没有多余的钱、储蓄不断上升的时候会很难 可能因为初期我们的生产力完全达不到自产自足吧,我们需要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资源来提高生产力就必须通过美元。美国已经不给我们卖更先进的设备了(参考书里自来水系统的例子),所以在我们生产力能自给自足之前,为了防止我们手里多余的美元变成白纸,我们还是得保证美元一直具备一定的购买力度。 经济并没有增长,消费也没有增长。而解决消费增长的办法就是将经济搞起来。单纯的出口产品赚取贸易顺差并不会提升全民的经济;那人民还是非常穷。当持有大量货币时还会受制于人。 “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开始。 原本国内生产的大量廉价商品出口国外,换来一段纸币💵,但纸币买不来高端科技只能换来一些低端科技。 当出口受到阻碍以及国内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地步,就没必要再把廉价的商品出口换纸币,还不如在国内循环♻️交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自立自强产业升级、发展高端科技,毕竟高端科技是买不来的。 想要不受制于别国,需要学习和创新。 鱼邦储备券最大的买主中岛帝国减少购买量以后,鱼邦储备券供给过剩。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鱼邦储备券持续贬值,没人愿意继续持有它。小鼓岛和狂舞岛也和中岛帝国一道,限制购买鱼邦储备券。卖主多,买主少,鱼邦储备券掉入了万丈深渊。 美国的信条:外国的风浪越大,自家鱼越贵! 其实这个倒是让我想起美国对中国制裁,华为不得不自研芯片,经济发展一定程度时,仅依赖进口会对经济命脉出现致命性空洞。无论是创业还是靠科研,在寻求外界合作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库,对抗外界风险波动。 不出所料,中岛帝国储备的鱼邦储备券变成了一堆废纸。很多企业倒闭,经济陷入混乱。不过,正如那位农民所预见的那样,其他的企业很快就发展起来,利用闲置的产能制造中岛帝国人真正需要的 很多产品在国内销售,国人的储蓄也都存在国内的银行里,中岛帝国的生活水平开始稳步提高。当地的工厂利用以前用于购买鱼邦储备券的储蓄购置设备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国内消费者生产的产品更多了,中岛帝国的商店里一下子摆满了商品,库存增多导致物价下跌。 正如那位农民所预料的,虽然损失了大把大把注定贬值的鱼邦储备券,但中岛帝国蓬勃发展起来。 低福利促进储蓄,储蓄促进经济 外汇储备已经很多年不再增长了,不再用真鱼去换注定不断贬值的纸了。真鱼都用来发展国内。不过这些鱼都用在城投债上了 视线回到美索尼亚国,事态的发展方向恰恰相反。目前只有很小型的捕鱼器还能用,银行的技师工作起来比以前更加拼命也更加有创意。官鱼的尺寸严重缩水,通鱼膨胀也卷土重来。 由于进口的中岛帝国产品越来越少,美索尼亚国零售商的库存都在减少。钞票贬值,商品稀缺,物价飞涨。 在一场混乱的公众宣传运动中,参议员们指责零售商“哄抬物价”。他们宣称,只要贪婪的商人同意由政府掌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通鱼膨胀就会结束。但是,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反而弄巧成拙。政府仅仅限制产品的售价,而且任由货币贬值,使得厂家和零售商都无利可图。因此,它们停止了交易,一个黑市产生了,那里的售价比法律规定的要高。 中岛帝国代表分头行动,推着满载着真鱼和鱼邦储备券的独轮手推车,分散到美索尼亚国的各个角落。他们见到东西就买下来,甚至是那些已经订购出去的货物。因为美索尼亚国已经没人拥有真鱼了,所以中岛帝国人的购买力比任何美索尼亚人都要强。 由于美索尼亚国的不可控导致通货膨胀、资源紧缺,而当地人买不起它们自己国家的东西,中岛帝国拥有大量的货币可以很轻易的购买任何东西。当货币与真鱼一起出现时,美索尼亚国已经快要帝国覆灭了。 这不就是当年日本的做法么,日本生产能力强,日元需求旺盛,升值,到处买买买 中岛帝国人进行一番疯狂购物之后就离开了,他们带走了所有值钱的东西,留下了他们积攒多年的鱼邦储备券。至少,这回美索尼亚人生火做饭有柴火烧了,不过能不能找到东西吃就是另一回事了。 纵观历史,政府总是因为入不敷出而陷入困境。一旦这个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政府就要面临艰难的选择。 选项一,政府通过提高税收增加收入。这条路从来不受人民的欢迎,在一个民主国家中很难通过。即便在集权主义国家(那里没有烦人的选举),增加税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高税率总是会抑制生产,降低经济活力。税率是有上限的。税率过高,人们就会停止工作。如果继续提高,就有可能发生暴乱。 削减政府支出这个选项要好得多。然而,这样做往往比提高税收更困难。利益受损的人可能会投反对票,或者到街上闹事,那些认为自己理应获得利益的人尤为明显。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做出无数承诺,而选民们也从来不考虑纳税人能否为这些承诺埋单。 为了避免这两种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选择,一些政府选择拒绝还债。也就是直接告诉债权人,我们不能全额偿还。如果债权人都是外国人,这就是个很容易做出的选择。从政治上来说,与其增加税收并剥夺国人的利益,还不如失信于外国人。 对于政治领袖来说,拒不还债当然令人难堪,因为这相当于正式承认自己没有偿付能力。为了避免这一窘境,很多政客索性选择印刷钞票,引起通货膨胀,使债务贬值,等于换一种方式偿还债务。通货膨胀一向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通常也是最后的选择。然而,选择这一方案虽然开始时好像很容易,最终却要付出最惨痛的代价。 政府可以利用通货膨胀避免艰难的抉择,还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赖掉债务。政府可以通过加印钞票在名义上偿还债务,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本国货币的贬值。债权人收回了债务,可是却不值多少钱,如果碰上恶性通货膨胀,则会血本无归。 美国不断要求人民币美国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这样与美元相对应的美债就会出现贬值。 通货膨胀不过是把财富从以某种货币储蓄的人手中转移到以同种货币负债的人那里。如果遇到恶性通货膨胀,存款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负债却一笔勾销。(拥有固定资产的人情况会好一些,因为与以货币形式储蓄不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会暴涨。) 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邦联,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20世纪40年代的匈牙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阿根廷和巴西以及现在的津巴布韦。在所有的这些例子中,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以及随后的经济灾难的原因都惊人地相似。这些国家都是通过降低货币价值偿还巨额外债,结果,本国的人民陷入了赤贫之中。 借钱买的也是资产啊,就看房子未来价值能不能超过房款加贷款吧,没超过相当于亏了 生产资料永远是最牛逼的。任何纸币都有可能成为废纸,但生产资料不会 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一直是美国手中的王牌。也就是说,哪怕基本面再差,世界各国还是会接受美元。然而,一旦失去储备货币地位,美元的下场就会和其他已经崩溃的货币一样。 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是锚定科技以及军事实力的,只要这两个核心点不变,储备地位也就不变 人民币和美元脱钩,一带一路下越来越多国家支持人民币交易,其实既是国与国间的博弈,也是一种自我救赎。记得之前推行数字人民币时就有看过类似文章,大概意思是通过数字人民币建立信任(基于数字货币不能无限印发),取代美元地位。其实保障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金融危机发生数月以来,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监管才会酿成苦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和美联储的责任。结果,不该来的(财政支出和限制性规定)越来越多,该来的(储蓄和自由企业)越来越少。 华尔街的领袖们也很不负责任。大银行在经济繁荣的那几年赚取了惊人的利润,危机来临之后,它们本应该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银行家的这些手段都是政府授意的。美国的领导人很不理智地鼓励购房,抑制储蓄,还很不理智地鼓励借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破坏了市场。 美联储、联邦住房管理局、房利美、房地美(它们一直都是伪装下的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制定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房屋买卖,消除了制约信贷发放的因素。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信贷和房地产泡沫,一个在破裂之前只能继续膨胀的泡沫。 理论上,市面上的货币应足够购买所有的商品,确保商品缓慢正常涨价,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增长。因此,随着社会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如果货币供应不足,则商品的价格持续下降,直到市面上的货币能够买下所有的商品为止,这就叫通货紧缩。价格持续下降会让人更愿意把货币藏起来,从而抑制消费,进而影响生产,导致经济危机。 市面货币不够时,银行会先降息,钱就会被迫从银行涌出来。如果还不够,就印钞了。印出来的货币要有信用才有购买力,而有抵押才有信用。我国最大的抵押是外汇,外汇储备每增加一毛,便可按汇率增加相应人民币投放市场。外汇是国家信用,而个人信用也可以抵押。比如当我们分期购房时,房子和未来的工资就是抵押。所以我们与银行签的购房合同,就成了央行的抵押物,然后印钞机就可以开动了。有了个人信用,货币就不是凭空印出来的,而有价值了。所以如今国家把个人信用看的如此重要,因为这与人民币信用直接挂钩。 之前曾经看过一个视频,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基础科学都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也就无法大量出现能大幅提升现有生产力的技术,那么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也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那么是否也有这样的一种原因,导致经济市场的繁荣,难以从实体经济方面入手呢? 经济已经到崩溃的边缘了,这会如果提高利率,让民众都去储蓄的话,都不消费了,直接就基本盘崩掉了,接下来好多货物卖不出去,好多企业撑不住了宣布倒闭,又是经济大萧条,要倒闭多少家企业呀?都知道这个时候,提高利率是对的,但是他们是政治家呀,提高储蓄的效果,要几年后才会显示出来。做决定的政治家,而经济大萧条的这几年能活下去吗?总要考虑自身利益啊! 所以政治家想的是,先刺激经济,刺激消费,把命吊着,然后以后腾出手来慢慢的再提高利率,谁知道以后一直没有机会 美国政府先是援助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并为高盛和美国银行等华尔街公司担保。然后美国财政部推出了价值7 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购买私营部门不愿投入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后来,美国政府又救助了为学生提供贷款的沙利美,并基本上接手了整个助学贷款市场。紧接着又救助了底特律的汽车生产商。 本应倒闭的公司又在政府的支持下站了起来,本应解放出来的资金和劳动力被困在了无效的经济活动中,无法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 房市泡沫破裂以后,消费者无法再那么轻松地赚钱,于是理智地停止了消费。作为应对,美国政府推出了7 000亿美元的巨额刺激计划。美国政府的这笔开销,是向美国民众的后代借来的。靠着这笔钱,现在的美国人不用去过量入为出的拮据生活。 美国政府拒绝顺应市场的力量,不允许严格控制过度消费,不允许错误投资变现,不允许补充已经枯竭了的储蓄,不允许为资本投资提供资金,不允许帮助工人从服务业转移到制造业。如此一来,美国政府实际上是拒绝了良药,加重了病情。在此过程中,美国把各种各样的债务都转化成了政府债务,并且吹起了另一个泡沫,这次的主角是美国国债。 就像人一样,惰性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大多数改变是因为外界巨大的压力,而主动改变更是需要巨大的决心、信心和恒心。 一旦这一药方没能使经济成功复苏,美联储便立刻调制出药效更强的药汤,那就是量化宽松。第一套方案(QE1)推出后,紧跟着便是第二套方案(QE2)、“扭曲操作”以及第三套方案(QE3),其中第三套方案就是当时人们所知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就原样重复一遍。如果还是不管用那就再做一遍,只不过动作幅度更大。如果你觉得这种描述让你感觉神经错乱,我想说,你的感觉没错! 不幸的是,这个新泡沫可能会比以往的资产泡沫都要大。这个泡沫终将破裂,必将引起物价和利率飞涨,其破坏力会比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加起来的威力还要大。 第一套:量化宽松-印钱;第二套:扭曲操作-延长还款期限;第三套:印更多的钱。 很可惜,被资本大鳄控制的美利坚,无法承担公司破产的后果,他们后来选择了推动战争,制造混乱的办法,让小岛继续看起来一片祥和。但是另外一边的中岛帝国,安抚周边,介入中东并促使大和解,一带一路共同繁荣。是的,现在还无法定论到底谁赢谁输,切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想要的不是钱,而是钱能换来的生活 政府为了使通货膨胀的理由变得生动可人,不断妖魔化通货紧缩:“现代经济学错误地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一旦发生通货紧缩,人们就不愿意消费(这样价格就会继续下降),而人们如果消费,价格下降的影响就会减弱。真是荒谬。” 人们不消费意味着商品/服务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价格下降,价格下降意味着企业收入下降,企业收入下降使失业率提升,人们失业后更没有能力进行消费,从而导致这个飞轮继续逆向旋转,过度通货膨胀固然不好,但通货紧缩更为可怕,隔壁日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但很多人似乎只看到了投资建设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虚幻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却没有看到这种高投资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结果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损耗。 很多的机构或者公司的营销手段就是这样,用低廉的价格去吸引大量目标群体,甚至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所谓的亏本售出以保住客源为以后的效益服务,争取回头客。这也是很多宣传的常规操作,但是有些品牌主打高端局,所以鲜少以降低价格来“抹黑”定位。因为消费群体的差异导致消费观的区别,普通老大多百姓重实惠少花钱,殷实的群体重质量、感受不太在乎花钱的数量。之前的共享单车大战,许多单车散布各个城市乡镇,可能会恶意压低价格以保护自己产品的长久生存,是资本的对抗,许多牌子起来了又突然消失,单车堆积销毁,成败得失有时瞬息。 时至今日,我们不再整天报道低迷的GDP增长,房地产市场呈现回暖态势(一些市场的价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股票市场不断创造历史新高,通货膨胀貌似又回到可控范围内,失业率也在稳步下降。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美国人对这些所谓的“经济复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在2013年8月的收入比2008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前还要低。当时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失业,或者只能做兼职工作,然而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一份全职工作。但那些新出现的全职工作,更多的是在低薪的零售业或服务业,而非待遇优厚的中产阶层岗位,这些岗位正日趋减少。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史上最为惨淡的就业前景,即便毕业时负债累累,他们也没有理由得到好的岗位。 在当下的美国社会,人们旅游和度假的花销越来越少,更多的工资都拿来买生活必需品(食物与能源)了。如今美国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全都是老得不能再老的旧款式,曾经代表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龙头城市底特律,如今也惨遭破产厄运。这一切,绝非偶然。 我们听到的总是经济正在复苏的消息,实际上却面临着令人失望的前景,所闻与现实之间根本就是天壤之别。这是因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避免承担更大的损失,联邦政府开始花费我们实际并没有的数万亿美元,美联储也开始实施一项名为“量化宽松”的新政策。这些政策已经成为实体经济的替代品。 10年前,除了在大学经济系之外,几乎没有人听过“量化宽松”这个名词;时至今日,这一政策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手。众多投资者与财经新闻工作者近乎痴迷地紧跟联邦政府这一政策,就像14岁的校园女生追随着她们最爱的男孩乐队(Boy Band)一样。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仿佛已变身为加拿大流行音乐小天王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QE的理想效果:央行降息+放水→增加货币贬值预期→缓解热钱流入压力、促进本国出口竞争力→投资意愿强于储蓄(银行存钱利率太低了)→资产价格提升→产生财富效应→刺激消费→企业扩大投资→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不过是“印钞票”的一种花哨的委婉说法而已。自2010年起,美联储凭空印发了数万亿美元用来购买资产,包括政府支持的债券和抵押贷款债券。这些做法抬高了相关市场的价格,降低了长期利率。美联储正利用印钞机的力量创造一个经济复苏的假象。但这种创造出来的经济和作为其支撑的那些印刷的钞票一样,都是假象。在这种如履薄冰的健康假象之下,经济发展甚至比美联储采取补救措施之前还要惨不忍睹。 凯恩斯主义允许政府摆出一副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的模样,只要印钞机运转,什么公开承诺都可以做。因为存有亲政府的倾向,凯恩斯主义者们比奥地利经济学派更有可能接受政府的最高经济任职”。 凯恩斯的主张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和依据,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因为它使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遭到破坏,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被扼杀。 当下的中国不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吗?不加息,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必然日益严重;加息,由于不能对政府投资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反而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大面积死亡,而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恰恰是市场所需的。这意味着,当这些生产企业次第倒闭,供应减少,反而会加速中国的通货膨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难的局面?根源就在于,政府成为经济的主导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这种困局只有当政府的职能从主导经济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过渡以后,才能真正得以改变。 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是催生天量货币不断被滥发的根源。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稀释民众的财富,通过悄悄盗用民众的财富满足所谓的经济干预计划,而这些计划无不是被种种动听的承诺包装着,尽管这些动听的承诺很少真正兑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