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清)张潮:《幽梦影》
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清)张潮:《幽梦影》
有的知识分子甚至因为买书而同妻子发生争吵。尽管妥协的时常是知识分子本人,但对书籍爱不释手的读书人之天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好书的时候,无法抑制将其收入囊中的欲望。虽在极穷困的时候,我宁可把吃客饭、坐电车的钱省下来买旧书看。为了这件事,妻几次同我吵过。其实屋小,没处去放,我只得答应妻以后决不再买。可是这信约守不到三天,又给我破坏了,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在旧书摊看到了合意的书,仍是不肯不买。 引自 第四章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03 以知识分子的才思萃取而成的写作行为,是对知识分子生命的消耗。这种消耗通过知识分子各不相同的写作习惯对身体健康产生的伤害体现出来。许多知识分子的写作是一种时断时续、时冷时热的不规律行为。何家槐“小说写得不多,一半因为懒,一半因为生活太不安定。而且我的性情也躁急,什么都想速成。譬如去年暑间最炎热的日子,我竟一口气写成了一万多字,在两天以内”。 引自 第四章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03 在知识分子眼中,书房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带有书房主人特性的心灵空间。因此,这个空间具有内在的生气和鲜活的生命力,必须像种花一样时时勤以浇灌,使其成长。在叶灵凤看来,书斋的成长源于书斋的主人根据自己的嗜好有选择地购进新书。坚实的书斋主人为书斋的成长打算,是靠不绝的搜购新出好书,使书斋的空气常常新鲜,使书斋的机能活泼,使书斋的能率提高的。仅知增加藏书的数量,或仅知以珍本罕书骄人,不过是把书斋变成书籍贮藏室,或变成博物院的陈列处,完全不会使书籍有了生气。 引自 第四章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03 林语堂认为,有别于时下基于各种现实目的的读书,阅读是一种从日常忙碌生活中脱逸出来的闲暇生活,读书非但不痛苦,反而是一种快乐的行为,读书的目的也绝非在于让人具有实用技能,而是增加人的智慧,启迪人的心智。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 引自 第四章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03
108人阅读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
张灏指出,1895—1925年的“转型时代”有两大变化:一是报纸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传...
-
3
社会关系网络由一系列日常交往行为构建。结构社会学家布劳认为,人们更多地与自己群体或社会...
-
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清)张潮:《幽梦影》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