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信息
1.
原名为《周官》,主要是建立儒家理想官制。
郑玄作注时三书合一,后把周官称周礼。
来源:
(1)汉武帝河间献王刘德发掘进献《周官》。
(2)汉成帝派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古籍时发现。
推断成书年代不一:
早至周公,晚至西汉武帝。
(推断理由:用词“十有五”,思想流派断代,文体整齐程度,文风是否统一)
(🌟有猜测刘歆伪造周礼为王莽新政代言)
《周礼》影响:
六官对标后代六部尚书(吏户礼兵刑工),唐玄宗官制,王安石变法,太平天国制度
2.
《周礼》结构
序言:惟王正月,辨方正位(国都选址)
叙官:官名,职责内容,下属官吏人数。
外在形式:
天地四时(空间+时间)。下属360官。
冬官缺失:
用考工记代替。中国最早的科技文献和手工业技术汇编。成书年代:可能是战国初期(有齐国方言和度量衡)
3.
天官冢宰
“治典之官”(统领百官+辅助天子祭祀)
下属官吏多与“饮食”有关(“宰”:厨师→
管家→治国)
烹煮或制作食物。2. 捕获兽类或鱼鳖等。
进献食物。4. 负责酒浆。5. 配料等。
地官司徒:
管理资源、统计进献土特产、诸侯疆域划定。
臣民的礼仪教化、安抚和顺
(e.g. 过失杀人者和复仇者的矛盾交“调人”。"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
e.g. 媒氏:安排婚姻事宜。“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e.g. 赈灾:自然灾害中的福利救济措施等。
“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散利,薄征,緩刑,弛力,舍禁,去幾,眚禮,殺哀,蕃樂,多昬,索鬼神,除盜賊)
春官宗伯:
“向春索利之官”,主持祭祀、礼节等事务,祈求
神灵保佑丰衣足食、风调雨顺。
五礼:“吉礼,凶礼,丧礼,宾礼,嘉礼”
六瑞:“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六器: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天蓝地黄,天圆地方)。青圭——东方,赤璋——南方,白琥——西方,玄璜——北方(不同颜色和动物)
夏官司马:
1.建立军队、正诸侯;2. 宣布政教;3. 田猎(除害、提供祭祀用肉);4. 建筑城市
秋官司寇:
(秋天万物凋零、肃杀之气,约束、收敛之义)
邦国之三典(刑法); 2. 纠察万民用五刑: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3.管理狱讼;4. 宣传法律。
(解豸:独角兽,能辨忠奸,吃掉恶人)
“五听”(通过脸色、语气、肢体语言等判断是否说谎。)
减免刑罚:特殊身份(贤者、贵族等)。陪审团:定罪征求意见。
冬官司空:原文遗失,用考工记补足。
4.
阴阳五行观念的体现:
地官——牛祭祀——土
春官——鸡祭祀——木
夏官——羊祭祀——火
秋官——犬祭祀——金
冬官——猪祭祀——水
”治官方法“
1. 定分(明确隶属关系,确定职责范围)例如”犬人“包括相犬者+牵犬者。
2. 官联(部门联合治理监督,避免专权独断、营私舞弊)例如:人口普查结果有2套资料分别交给春官、秋官,方便备份保存和对比查验。
3. 百官依”法“行事(配合儒家”礼义“思想)
4. 上计与赏罚(计是述职考察——日成、月要、岁记,三年大计)
王的权力:
任免权;2. 立法权;3. 治朝权;4.终裁权;5. 主祭权;6.统军权。
王权受制约
1. 重大事件受百官制约和民众监督(例如迁都、立嗣)
2. 财政支出受制约(例如赏赐臣子不能全凭好恶,要有财政介入)
3. 接受美善教育(师氏、保氏分别唱红脸、白脸)
王畿方千里,其中王城方九里(十二门)。
王城→郊→甸→稍→县→畺(相互间隔100里)
⭕️注意:
《周礼》是理想制度状态,与现实官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个别官职在历史中没有对应体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