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谏官的改变
唐制,皇帝朝见文武百官后,通常没有特殊事情,很快就散朝。散朝后,皇帝另和宰相从容讨论。这时候旁人不得参加,而门下省的谏官们独在例外,他们常得随从宰相参加列席。
这因宰相有时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却可让这些小官口里讲。皇帝若生气,也无法直接对宰相。他们讲的对,固然好;讲错了,也无妨大体。因为他们的名义就是谏官,本来要他们开口讲话。他们人微言轻,阶位不高,讲差话也自可原。所谓“言者无罪,听者足戒”。有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要讲的话,却由他们口里讲了。
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当然也由于一种理想之需要而生。所谓理想需要者,便是君权、相权间之调节。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浄皇帝的过失。这和御史大夫不同。御史大夫是监察政府百官的;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如是,若把谏官也看作是监察官,则中国历史上之监察官,应分台、谏两种。“台”是指的御史台。唐代的台官,虽说是天子的耳目;而唐代的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离相权而独立,但谏诤权则仍在宰相之手。
这一制度,到宋代又变了。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换言之,这些谏官现在是不直接属于宰相了。而且宋制,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本来谏官之设,用意在纠绳天子,并不是用来纠绳宰相。对皇帝才称“谏”。而且谏官也明明是宰相的属官。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就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又是由皇帝所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于是谏官遂转成并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于是谏垣遂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
鹏庸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唐代的藩镇割据
安禄山、史思明,看他们名字是中国式的,而且是中国边疆大吏,寄付与国防重任的,实际上就都...
-
唐代制度得失
现在再略一综述唐代的制度。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
-
唐宋谏官的改变
-
宋代的冗官、冗兵、冗吏
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国家不能不给他们待遇,而且须时时...
-
宋代武官的贫弱
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已饱受军人之祸了;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宋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