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页
- 页码:第100页
孟子与告子争论的关键是二人谈及的并非是同一个“性”。孟子也并非否认人有向恶之可能及人有纵欲之天性,孟子所谓的“性”(人的“本质属性”),并非是人的天生之性,而是“应然之性”。而告子则坚持将人的天生之性称为人之“性”。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指出孟子与告子争论是缘于“性”的含义不同。然而仅仅是澄清此争论意义并不太大,而挖掘其对于“性”的定义的分歧之原因则可为我们揭示孟子的思想意旨。 客观来说,孟子对告子之所以反驳得如此厉害,是由其特定的学术背景决定,且其深意存焉。 孟子人性的两个内涵 (1)人性即人的普遍为善的可能性及为善之源。 孟子的“人性善”的理论,除了其关于告子的驳论外,其立论主要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其父母,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以一个简单的救人之实例便将人性之善论证出来,这未免稍嫌粗疏。在此实例之后,孟子所述并非对人性善的证明,而是对它的引申:通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论述,孟子提出了四端说,孟子的四端说论述了善的起源,孟子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良能良知正是后来人行善之源,这在现代来说,也是有根据的,人出生之后,的确有一种类似良知良能的能力,比如说人对同类会产生天生的归属感,遇见同类产生亲近感,母亲抚养子女之爱。然而这除了说明人有善端之外又能说明什么呢?他否认人无恶端了吗?显然没有,那么这完全无法反驳“人性可恶可善”之观点。孟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前面提到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些观点皆难以严格论证其善端,现在的认知心理学已经可以明确的说,道德不会遗传,先验的道德律是不存在的,真正的道德是人在社会中后天习得的。所谓良知良能只能说被看作某种“端”,不能称为善端,救孺子者已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尽心”、“寡欲”的修养(如孟子所说),受到了社会的教化。 那么,根据以上现代科学的论证似乎可以替告子驳倒孟子了吗?我并不这样认为,或许孟子的确是相信人从孩提之时就有“善性”,但我认为孟子所谓的人之性毕竟不是以从何开始来论证的。孟子所要强调的人性是在说明生活在社会之人皆应有之性。其“性”不是发生学意义上的,而“端”在我看来因而也不能从人的出生来理解,而是从每一个在社会中正常成长的人都有同情之心、道德情感(很类似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来理解。人人的确都生活在社会中而接受道德教化的,古代人并无所谓现代人所谓从生物进化角度对母子之“爱”的解释,他们普遍承认母爱、及自然亲情为天伦,孔子发掘了亲子之爱、孝悌之情,并以这些天伦来作为其“仁”之源,孟子不过是从更为普遍化的同类的恻隐怵惕之情来谈人性,并且此人性还是有待集义养气进而可以成圣的普遍人性。 基于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孟子之所以强调人的普遍道德情感是人性且据此人性为善,那是因为孟子想以此来证明每个人都内在地普遍具有行善之可能,这种可能进而是“成圣”之可能。这是对于人类心性能力的肯定性的信念,与西方对于人性恶之警惕及“原罪”恰成一对比。可以把这一人性之内涵概括为人的普遍为善的可能性。 (2)人性强调的是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自觉、自主、自决性 实际上,孟子也承认欲望为天性,他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人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 这已经很清楚了,孟子并没有否定人的天生欲望,他甚至承认其为性也,只不过作为君子的他不谓性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显然,孟子更注重作为人主观能动性的人性。张岱年指出“道德提高主要依靠主观的努力,这才是性的内涵,可以说,孟子以人伦道德的主自觉能动性为人性。” 这里孟子似乎是把是否“内”在,即是否自主决定此一规定性强加于“人性”这一概念上了,他据此认为:能自主决定的那部分才叫“人性”,那依赖于外在的只叫做“命”,这证明了我前述孟子告子之辩在对人性定义不同这一论断。多说一句,孟子这一强加尽管有概念混淆之嫌,然而我也一直认为,中国哲学思想力量之所在并不仅局限于论证的充分、严格,而在其对于生命意义、尊严的体认与维护。孟子十分强调人的道德自律、自觉,“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由仁义行”这也许可以看作先秦儒家对于圣人不学而知的信念,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下了尽心、集义工夫之人的自律的体验。 基于此,可进一步得出孟子的人性强调的是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自觉、自主、自决性。如果说性第一点的内涵对应于后世王守仁所说的“良知”,那么此第二点内涵则对应于阳明子之“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