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利用预设
把某些判断当作既定事实,我们就是在“预设”。
无关形容词。强调细枝末节,或许能将与事实并不相符的叙述推至台前。
不断重复某些并不相关的细节,显然是为了将负面内容与不相关的特征联系在一起。
身份即罪证。一旦某个群体被认为天生具有一些坏品质,作为该群体成员的身份就可能被视为违法乱纪、低人一等、不怀好意的充分证明——无需任何事实证据。
现在,我们不能确定该国报告的确诊数量是否准确;他们很可能瞒报了,实际上我确信如此。
然而,根本没有证据表明该国的报告不准确。
“这人收了XX兄弟的黑钱。”“他真的收了他们的钱吗?”
“反正他就是那种等着人家赏给他这份黑心钱的水军。”
现代、文明。其他族群不可能“现代”——“文明”是一种委婉的说法,除非他们像我们一样穿衣,像我们一样说话,等等。于是,我们将自己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进而将其他文明看作落后的、低劣的。
咖啡……文明世界最爱的饮品。
北魏,茶被称为酪奴。
定义正常。
无论如何,我们都爱你。这句话在暗示,你是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连词有时会被轻率地放在宏大的主张与一闪而过的坦承之间——唉,只是说也许,这个主张可能站不住脚。因此,“但是”可能标志着预设正被伪装成事实。
(如果每天睡前读一小时书,)你可能会更加富有。虽然这里是相关而非因果关系,但是该研究发现,有睡前阅读习惯的人平均每年能多赚三千七百零五美元。
前瞻性结论。笃定的短语和开场白有利于“兜售”对这个世界的预设,它们伪装成事实,无需任何证据。它们暗示前后文内容毋庸置疑,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实际上那只是一些观点,甚至明显是夸大其词。
归根结底,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归谁的根?结谁的底?)
众所周知,想要幸福,就不能困于日常琐事,应当随心所欲。
想必,你不会相信。
没有哪本书曾将数据可视化的起源追溯到十八世纪之前,没错。
不论证据地畅聊世界是怎样的或者应该怎样,只会暴露我们对他者有意无意的偏见。比起定义他者,话语首先会揭示我们自己。
绿尾巴的芦花鸡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2.制造恶意联想
每一代都会有关于野蛮人歇斯底里的传闻,从无例外。 “标签化我,即否定我。”—克尔凯郭尔 ...
-
3.制造正面联想
一份想要你续订的杂志会表现得智慧、敏锐、入时、幽默,就像《纽约客》给人的印象——如果不...
-
4.利用预设
-
5.表面中立,假装客观
虚假对等。 昨天的暴力冲突导致十二只兔子断肢,一只獾肩部擦伤,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双方保持克...
-
6.篡改历史 煤气灯效应
契科夫的小说《大学生》的结尾,苦寒的冬夜里,主人公伊万在篝火旁暖手时,讲了一个关于使徒...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