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
孙权趁势在东面出击,向北扩张,亲率大军进攻合肥,一个多月没能攻克。从荆州撤回的曹操派遣张喜增援合肥,孙权无功而返。另一路吴军则由张昭率领,进攻九江当涂,遭到挫折,不得不退了回来。
东吴全线进攻,斩获甚少。最大的收获是占领了长江中游北岸的部分地区,夺取了江北重镇江陵,但无法继续向北拓展,仍然是守江而不是守淮的态势,未能改变对曹魏的弱势。这当然同江南的开发程度不能同中原匹敌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古代国家的实力根本是由社会经济实力所决定,不可能悖离太多或者太久。取得这些战果,东吴付出了天才将领周瑜的生命代价,他去世时年仅34岁。疆域得得失失,经济起起伏伏,唯有出类拔萃的人才难以经常拥有。有了杰出的人物,就有了土地、物资和财富,反之则虽有必失。两相权衡,东吴付出的代价颇大。
在周瑜持续进攻江陵的同时,刘备却掉头南下,进攻荆州的江南地区。刘表据有荆州的时候,同孙氏政权为敌,不时激烈交战,东吴奠基人孙坚就死在同刘表的作战中,故彼此仇恨甚深。刘备十分明智地打出刘表长子刘琦的旗号,请封刘琦为荆州刺史,用以招抚刘表旧部。这一招十分有效,荆州的江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和零陵太守刘度全都降附刘备,可谓唾手而得。曹操战败,刘表的荆州旧部惶恐不安,不愿意投降宿敌东吴,却无枝可依。以刘琦的旗号作号召,立即得到响应,这是一步好棋。刘备的战略洞见在于,不与周瑜竞争江陵等江北地区而是迅速夺取江南四郡。从地域的重要性来说,江陵以北的荆州地区十分重要,刘备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向周瑜建言攻取江陵,周瑜也志在必得。从刘备以往的经历来看,他不会在此地撒手不管。如前所述,他一直在重要的地区同强大的对手竞争,因为没有相应的实力而一再被打得落荒而逃,血本无归。自从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之后,刘备的战略变得理智,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要去争,而是根据自己的实力决定进取的方向。目标与能力相匹配,才有发展壮大可言,否则只能是好高骛远、自寻死路。不与周瑜争抢江北,而是避实就虚经营江南,刘备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却把四个郡收入囊中。从官渡之战时南下流浪、寄寓荆州,到赤壁之战后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刘备成为赤壁之战最大的受益者。初步尝到甜头之后,沿着这个战略思路走出的下一步棋是夺取虚弱的蜀地,崛起为鼎足而立的一方。诸葛亮的战略谋划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曹操当然是赤壁之战的输家。然而,赤壁之战的真实情况,并非小说家夸张渲染的大决战,曹方折损的主要是改编荆州降军而建成的水军,而非曹操的主力部队。折损的兵力缺乏记载,不会太多,属于一次战役级的失败。此役失败的战术影响在于水军覆灭,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重建,无力渡江征服江南。战略性的影响在于曹操放弃了南征江南的战略企图。政治上的影响则是曹操无法达成统一中国的巨大功绩,完成王朝嬗替
赤壁战败,曹军为什么没有出现大溃败呢?如笔者在前面所作的分析,曹操在赤壁初战失利时已经意识到没有充分准备而要企图一举征服江南的潜在危险,实际上他已经开始进行危机管理,构筑坚强的防御,巩固既得荆州疆土,强化长江全线防守,为大军北撤作了部署。这就是曹操突然遭遇战败而能够迅速后撤,败而不乱的根本原因。因为部署得当,孙权在东面没能得手,周瑜在江陵也久攻不下,本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再看曹操南下征伐刘表时到赤壁战后的疆域,曹魏颇有所得,稳固获得了今湖北大部。所以,赤壁之战并非曹操大败亏输,而是有得有失。
曹操的失败有更加深刻的内在原因。前面列出官渡之战以来曹操兴兵讨伐的年表。连年征战,社会民生衰敝,已经难以为继。诸葛亮称曹操兵临长江是强弩之末。实际上在社会经济方面也是如此。在此状态下,迟早会遭遇到挫折。曹操乘胜南征的躁进让这一问题更快地浮出水面。然而,曹操也因为赤壁之战的失败,转而正视社会民生问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