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宏大叙事是人性使然
经常看见一种论点“穷人天天谈国家大事…”但最有趣的是,说这话的人只是为了在自己讨论大事的观点被人批的时候拿出来作为攻击别人的由头,而被攻击者也会反唇相讥,一顿吵架。
然而,科学有一点很好:多么离谱的东西,都得研究研究。这本书就让人很开眼界:普通人的政治和社会观,不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而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观。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科学与很多社会科学认识的基础。对于普通人其实无法准确认识到自身经济利益的观点,经济学一般用“集体展现特征”进行想当然的纠偏(实际上为精英统治做背书)。但政治科学家不认同这种无论据的延伸:普通人难以确认自身经济利益,在群体上也是如此(民粹主义)。
读到这样的文字,总是很开心的。
即使大部分普通人不能清楚了解贸易与个人经济利益,但这不是“利他主义”,是群体认知。教育儿童“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是人的基本潜在意识:警惕不了解的远方外部群体(河殇派和润人的反人性)。根据Nexis报纸库数据:美国媒体提到贸易时,“竞争”远比“合作”多得多。中国官方对拜登政府的“竞争性中美关系”这个话十分不满,但这至少是美国媒体的主流想法。教育与社会观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支持开放和贸易;反则支持民族主义和种族中心性。再次提出经济学家和政治科学家的矛盾所在。希望能从中架桥。但作者是政治学家,更倾向于后者。
5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