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上)——八股文
清代文学总览
八股文的来源
八股文的作法及各种限制
试帖诗和诗钟
八股文所激起的反动
以袁中郎作为代表的公安派,其在文学上的势力,直继续至清朝的康熙时代。
集公安竟陵两派之大成的,上次已经说过,是张岱,张岱便是明末清初的人。
另外还有金圣叹喟,李笠翁渔,郑燮,金农,袁枚诸人。
金圣叹的思想很好,他的文学批评很有新的意见,这在他所批点的《西厢》《水浒》等书上全可看得出来。 从他所作的两篇《水浒传》的序文中,也可以看得出他的主张来的,他能将《水浒》《西厢》和《左传》《史记》同样当作文学书看,不将前者认为诲淫诲盗的东西,这在当时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李笠翁所著有《笠翁一家言》,其中对于文学的见解和人生的见解也都很好。
他们都是康熙时代的人。其后便成了强弩之末,到袁枚时候,这运动便结束了。
大约从一七○○年起始,到一九○○年止,在这期间,文学的方向和以前又恰恰相反,但民国以来的文学运动,却又是这反动力量所激起的反动。
明末的文学,是现在这次文学运动的来源;而清代的文学,则是这次文学运动的原因。
不看清楚清代的文学情形,则新文学运动所以起来的原因也将弄不清楚,要说明也便没有依据。
我 曾作过一篇《论八股文》见本书附录,说明为什么应该研究它。 八股文和现代文学有着很大的关系之故。
清代的文艺学问情形,在梁任公先生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得很详尽了,
姑归纳为下列几种:
一,宋学(也可称哲学或玄学)
二,汉学(包括语言学和历史)
三,文学
(1)明末文学的余波——至袁枚为止。
(2)骈文(文选派)
(3)散文(古文,以桐城派为代表。)
四,制艺(八股)
清代的宋学无可取,汉学和文学没多大关系,文学里明末文学运动的余波已逐渐衰微下去,而这时期的骈体文也只是剽拟模仿,更不能形成一种力量。余下的便只有散文和八股了。
关于八股文的各方面, 可供参考的书籍也很少,能找到的只有梁章钜的《制艺丛话》, 此外更无第二部。
刘熙载的《艺概》末卷也是讲制艺的,只是所讲全是些空洞的话,并没有具体的例证。
所谓制艺,是指自宋以来考试的文章而言。在唐时考试用诗;宋时改为经义,即从四书或五经内出一题目,由考的人作一段文章,其形式全与散文相同;到明代便有了定型:文章的起首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次是起讲,后面共有八股,每两股作为一段,此平彼仄,两两相对,成为这样的形式:
下面再有一段作为结尾。这便是所谓八股文。到明末清初时候,更加多了许多限制,不但有一定的形式,且须有一定的格调。这样,越来便越麻烦了。
现在将清代各种文学,就其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差别,另画作这样的一张表:
八股文是以形式为主,而以发挥圣贤之道为内容的。
桐城派的古文是以形式和思想平重的。
骈文的出发点为感情,而也是稍偏于形式方面。
以感情和形式平重的,则是这时期以后的新文学。
八股文和桐城派的古文很相近,早也有人说过,桐城派是以散文作八股的。骈文和新文学,同以感情为出发点,所以二者也很相近,其不同处是骈文太趋重于形式方面。
后来反对桐城派和八股文,可走的路径,从这表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不走向骈文的路便走向新文学的路。而骈文在清代的势力,如前面所说,本极微弱,于是便只有走向新文学这方面了。
为什么会有八股文这东西起来呢?据我想这与汉字是有特别关系的。 它有平仄而且有偏旁,于是便可找些合适的字使之两两互对起来。例如“红花”可用“绿叶”作对,若用“黄叶”或“青枝”等去对,即使小学生也知其不合适,
由对字而到门联,由门联而到挽联,而到很长的挽联,便和八股文很接近了。
中国打“灯谜” 譬如“人人尽道看花回”,打四书一句:“言游过矣”,又如“传语报平安”打“言不必信”等等,意思尽管是牵强附会,但倒转过来,再变化得较高级一些,便成为八股中破题的把戏,因此,我觉得八股文之所以造成,大部分是由于民间的风气使然,并不是专因为某个皇帝特别提倡的缘故。
到清代则破题的结尾一定要用一虚字才行。
“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的起首必须得用一“夫”字,例如,要接着前面所举“三十而立”的破题作下去,其承题的起首一定是“夫椅子板凳所以坐者也……”一类的话头。
总之,作文章的人,处处都受有限制,必须得模仿当时圣贤说话的意思,又必须遵守形式方面的种种条规。作一篇文章消磨很多的时间,作成之后却毫没价值。
更难的是所谓“截搭题”,即由四书上相邻的两章或两句中,各截取一小部分,凑合而为一个题目。遇到此类题目,必须用一种所谓“渡法”,将上半截的意思渡到下半截去。
作八股文不许连上,不许犯下,不许骂题漏题,这篇文章全没违犯这些规则,而又将题中不相干的两种意思能渡在一起,所以算最好。
八股文中的声调也是一件很主要的成分。
这大概是和中国的戏剧有关系的事。中国的歌曲早已失传,或者现在一般妓女所唱的小曲还有些仿佛吧,然而在民间已不通行。大多数国民的娱乐,只是在于戏剧方面。
一般人对于戏剧的注意点是在于剧词的腔调方面。
西皮二簧甚至昆曲的词句,大半都作得不好,不通顺,然而他们是不管那些的,
这在八股文内,也造成了同样的情形,只要调子好,规矩不错,有时一点意思也没有,都可以的。
我以前在《论八股文》中也曾举例说明过,凡是从前考试落第的人,只须再用功多读,将调子不同的文章,读上一百来篇, 读到烂熟,再考时就可从中选一合适的调子,将文章填入,自然也就可以成功了。
鲁迅在《朝华夕拾》内说到三味书屋里教书的老先生读文时摇头摆脑的神情,是事实,而且很有道理在里边的:假使单是读而不摇头,则文字中的音乐分子便有时领略不出来,等自己作时,也便很难将音调捉摸得好了。
和八股文相连的有试帖诗。
唐代的律诗本只八句,共四韵,后来加多为六韵,更后成为八韵。
在清朝,考试的人都用作八股文的方法去作诗,于是律诗完全八股化而成为所谓“试帖”。
这种诗的作法,是和作诗钟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的。诗钟是每两句单独作,
但和真文学相去则很远。
总括起来,八股文和试帖诗都一样,其来源:一为朝廷的考试,一为汉字的特别形状,而另一则为中国的戏剧。其时代可以说自宋朝即已开始,无非到清朝才集其大成罢了。
言志派的文学,可以换一名称,叫做“即兴的文学”,载道派的文学,也可以换一名称,叫做“赋得的文学”。
古今来有名的文学作品,通是“即兴文学”。
例如《诗经》上没有题目,《庄子》也原无篇名,他们都是先有意思,想到就写下来,写好后再从文字里将题目抽出的。
“赋得的文学”是先有题目然后再按题作文。 正如刘熙载所说的,“未作破题,文章由我;既生破题,我由文章”。
八股文的字数也都有一定,在顺治初年,定为四百五十字算满篇,康熙时改为五百五十,后又改为六百。
这种有定制的文章,使得作者完全失去其自由,妨碍了真正文学的产生,也给了中国社会许多很坏的影响,至今还不能完全去掉。
正如吴稚晖所说,土八股虽然没有了,接着又有了洋八股,现在则又有了党八股。
不仅在清末,在其先已经就有起而反对的人了。
最先的是傅青主山和徐灵胎大椿二人,他们都是有名的医生,都曾作过骂八股的文字。在徐灵胎的《洄溪道情》里面,有一首曲子叫“时文叹”,其词是: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当然这是算不得文学的,但却可以代表当时一部分人的意见,所以也算是一篇与文学史有关系的东西。
清代自洪杨乱后,反对八股文的势力即在发动。到清末,凡是思想清楚些的,都感觉到这个问题。当时,政治方面的人物,都受了维新思想的传染,以为八股文太没用处。研究学问的人则以为八股文太空疏。因而一般以八股文出身的人们,也都起而反对了。
力量最大关系最多的,是康有为梁任公诸人。不过那时候所作到的只是在政治方面的成功,只使得考试时不再用八股而用策论罢了。
而在社会上的思想方面,文学方面,都还没有多大的改变,直到陈独秀胡适之等人正式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而文学运动上才又出现了一支生力军。
过时的理想主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讲 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文学是什么 文学的范围 研究的对象 研究文学的预备知识 文学的起源 文学的用处 一,文学是什...
-
第二讲 中国文学的变迁
两种潮流的起伏 历代文学的变迁 明末的新文学运动 公安派及其文学主张 竟陵派之继起 公安竟陵...
-
第三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上)——八股文
-
第四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下)——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的统系 桐城派的思想和桐城义法 桐城派的演变 桐城派和新文学运动的关系 死去的公安派...
-
第五讲 文学革命运动
清末政治的变动所给予文学的影响 梁任公和文学改革的关系 白话作品的出现 《新青年》杂志的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