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
核心:四圣谛 苦集灭道
突出强调无我论(灵魂非实在说)
1、苦谛
苦,众生皆苦,或者说一切皆苦。因为苦其实就是无常,没有恒长的东西,所有都是“缘起”的“空”,因此一切皆苦。
苦分三种:1️⃣苦苦 2️⃣坏苦 3️⃣行苦
1️⃣苦苦就是一般的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哀伤等等。
2️⃣坏苦是变异而生的苦,即短暂的快乐熄灭而产生的苦
3️⃣行苦是因缘聚合而生的苦,是最根本的苦。这就涉及到了“五蕴”。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五蕴因缘聚合,一切都是流变的。无常就是最根本的苦。
五蕴
即 色受想行识
1️⃣色。 色是物质的组合。包括四大类:地、水、火、风。 即坚性、湿性、暖性、动性。
我们的感觉器官(根)及其对象(尘)也在色蕴之内。 眼耳舌鼻身 对应 色声香味触。 以及 意根 对应 法尘。(6种)
2️⃣受。 受是感觉的组合。 即我们的“根”与“尘”相接触所产生的各种身心感受。(6种) 这里需要注意, “意根”并不是与物质对立的精神,它仍然有物质性的解释,并建立在色身经验之上。
3️⃣想。 想是识别的组合。 想蕴也是六根与六尘相接的产物,其功能在于识别各种身心活动对象。
4️⃣行。 行是心所的组合。 即所有善恶的意志活动,也就是“业”。 色受想蕴都不具备主动的意志,因此无法造“业”,只有行蕴可以产生业果。
5️⃣识。识是知觉的组合。 识蕴也是六根与六尘相接触的产物,接触的瞬间,识蕴就产生了。
识蕴与想蕴需要辨析。 识只是接触到、感受到;具体认出这是什么,这是想蕴的工作。
“五蕴”就是“个人”,也是“众生”。 五蕴背后的“我”实际上是我们为了方便而取的标签名,并不存在这么一个“我”或者说“灵魂”。
五蕴都是因缘聚合又因缘离散,这种无常就是苦。但是“仅有苦难存在,却找不到受苦者”。
2、集谛
(苦的生气,或根源)
一切苦的根源在于“渴(爱)”。 渴(爱)分三种:1️⃣欲爱(感官的渴求) 2️⃣有爱(生与存的渴求) 3️⃣无有爱(不再存在的渴求)
需要注意,渴(爱)是苦的根源,是最明显和直接的原因。但渴(爱)还不是最初因,一切都是由因缘而起,“受”辗转相依,构成“十二缘起”,这才是最初因。
渴(爱)是强大的追求之力,在五蕴中属于行蕴,因而可以造业。 渴爱的这种力量甚至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五蕴离散)而停止,除非证得“涅槃”,才可以从这种力量下、从轮回中解脱。
3、灭谛
灭谛也就是涅槃,是对渴(爱)的祛除,也就是对贪嗔痴的熄灭。
涅槃是从两立的相对中解脱,心无所著,成为一种纯粹、平等的“舍心”(慈悲喜舍中的舍)。就可以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自我的成分。涅槃是绝对的真理,即意识到一切都是相对的、缘起的、无常的。证得涅槃就是般若(智慧)。
佛家的涅槃不必等到死,后世对高僧圆寂称为“涅槃”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里有一个故事: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 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快乐呢?”舍利弗回答:“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
4、道谛
道谛是达到涅槃的途径。道即中道,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追求感官快乐;另一个是追求各种自虐的痛苦带来的快乐)。
道谛有八个方面,即八正道。
1️⃣正见 2️⃣正思 3️⃣正语 4️⃣正业 5️⃣正命 6️⃣正勤 7️⃣正念 8️⃣正定
总的来说分为三部分:戒,定,慧。
戒包括 正语、正业、正命
定包括 正勤、正念、正定
慧包括 正见、正思
1️⃣戒
正语:语言方面
正业:行为方面
正命:职业方面
2️⃣定
正勤:磨练意志,防止邪念
正念:(正志)对身体、情绪、心志、观念四个方面精勤观照。 包括数息法等。 让自己集中意念,可以对所做之事了了分明。 这是佛家重要的修行方法,即专注于当下之事,了了分明。
正定:逐步剔除各种欲念、喜、乐,最终只剩下纯净的舍心。
3️⃣慧
正见:对事物乃至一切的知见,最终从“事见”上升到“理见”,变成对四圣谛的知见。
正思:爱护众生的思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