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读书笔记/新书首读/巡礼之年
刚出版的书,艺术之眼看巴黎的大街小巷,人文与大艺。由于是新书,所以应该是首批读者。很荣幸。
• 还没读完内容,先从硬件说起,印刷装帧都蛮好,做工比较细,胶状,内附图片黑白,这点蛮好,因为黑白照片更显内容和摄影师的视角,想来因该就是作者自己。封面设计时俯视五光十色的巴黎街道。
• 最近在断断续续的读毛姆的《刀锋》,也是讲了很了巴黎的生活,街道上的餐厅,宴会,谁有钱谁没钱了,等等,一百年过去了,作者的文字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巴黎呢。
• 很喜欢的一句话“都市最终都会把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雕刻成统一的零度的模样,无论这些人曾经多么张牙舞抓“。
• “凌晨一点的米歇尔大道” -- 《刀锋》里也有不少篇幅讲这条街,白天晚上,喝咖啡后散步通往住处。气味,我从小就对气味敏锐,别人闻到的气味更多事一片一片弥散着的,我闻到却可以达到一条线,某个方向。记忆中小时候家住四楼,每当我放学回到院里在楼下就能闻到每层都在做什么饭。后来想起来也有点神奇。曾经也好奇为什么没有设备可以获取,存储和传输气味呢🤔?到现在也没有。现在的科技应用都是在视觉与听觉方面使劲儿的发展。人类语言对于无感的描述貌似现代社会中只有少数会对五感中的一种有着较多或精细的词汇,日语对声音的描绘很有趣,猫的声音是 niaong niaong,而不是miaomiao;还有对不同状态的水声描绘。
• “那些陌生的老朋友”
◦ “蕾雅妈妈叫我这孩子(enfant)”,出了语法上的阴性和阳性一样以外,从中文情感上还能感觉到蕾雅妈妈没有把作者看作客人,显得近乎。
◦ “1996年生人”--小我一轮。
◦ ”用牛奶冲泡速溶麦片“--曾经的习惯。
◦ “今年是什么动物的年份”--这话看着就是一个外国人才会说的,中国人没这思维。所以有了向作者提问的1。(EN:十二生肖-zodiac signs。)
• 向作者的提问:
1. 写作本书时是否用过中文以外的语言,比如法语,英语?
2. 各个章节的排序是从什么方面/怎么考虑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