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来自微信读书《我比世界晚熟》 胡安焉 19个笔记 第五章 所有同学都比我成熟 现在试着分析自己当年的心理,可能是我认为有一种巨大且不可名状的力量,会惩罚人性中的卑劣,奖励人性中的正直。在这股力量面前,经理显得微不足道。出于惶恐,我决心向这股更大的力量表达忠心。换一种浅白的说法是,我很怕被人从自己的品德中挑出瑕疵,当我发现身边的同学“品行不端”时,为了避免旁人把我和他们混为一谈,于是有了矫枉过正的反应。当然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我是在潜意识里鄙夷那些同学,想表达对他们的轻蔑,于是故意和他们唱反调,通过对比凸显对方的“丑态”,以此显示出自己的厌恶和不屑。但表意识里,我完全没有察觉到自己看不起他们。我对他们很友好,并没有虚伪地掩饰内心对他们的嫌恶——因为根本不存在嫌恶,或者有,但我意识不到。 父母习惯在外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里没有隐私的空间,父母对孩子的爱非常内敛克制以至近乎冷漠,孩子和外人发生冲突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自己孩子却偏袒外人,等等。这些教育方式可能使孩子变得缺乏安全感,胆小且不自信,服从性强,或隐忍压抑(压抑可能导致扭曲或暴力),认同集体价值而贬低个人价值,在个人利益上容易放弃且不敢争取。 如果说我挑衅经理是由于潜意识里想要羞辱那些同学,则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我的动机,可能只是觉得我对经理表达敌意既弱智又莫名其妙(这是我的猜测)。 第六章 我不喜欢竞争 当年我在很多方面都很幼稚和愚蠢,原本雇主给我们购买社保是出于劳动法的要求,这是每个劳动者都享有的权益。如果有同事认为自己的利益被损害,那也是老板的责任,而不是我的原因。可是我却根本不懂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我总是首先担心自己会被人怨恨和排挤,总是从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角度采取应对。其实在大多数职场环境里,即使一个人完全没有犯错,也难免会招致闲言碎语,对此我根本没有必要在意。可是我与人发生龃龉时,内心会非常焦躁不安,对此我难以克服。我特别害怕得罪人,受不了别人的非议。 第九章 不想社交 我发现自己有种很奇怪的心理,当我觉得别人对我提出的请求很过分时,我不是去拒绝对方,而是加倍地满足对方,令事情达到一种在我看来荒谬的程度。我心里其实渴望对方能察觉到这种荒谬,然后感到羞愧和收敛。可是我好像从来没有成功过。 此外我既有很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也有强烈的自尊心。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另一方面又极其介意别人因此取笑我。这导致我经常主动且过度地贬低自己,而这当然不是谦虚,而是一种规避羞辱的策略——只要我事先把自己贬得像尘埃一样渺小、像墨水一样污黑,别人就不会对我怀有过高的预期,就算有也不是我的责任了。那么当事后发现我不像自己说的那么糟糕时,对我的评价或许反倒能提高一点。 。我发现自己更能够亲近点头之交的朋友,这听起来似乎薄情,而且有点自相矛盾。比如我和同事聊天时轻松随意,但和写作的朋友交流时却字斟句酌,层层设障,处处布防(这种情况近年有所好转)。因为今天的我已不太在乎点头之交怎么看我(也在乎不过来)。但对于重视的朋友,我还是很在乎的。又比如我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与人交往时,总要摆出一副老成持重、一身正气的样子。但私下里我非常热衷自嘲,喜欢说俏皮话逗人笑。这些都是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不同场景下的自然反应和运作。 第一十二章 愤世嫉俗 亲,她从不教我趋利避害,而是给我灌输一套又一套道理,那些道理可能只有圣人或苦行僧能做到。她对自己相当冷酷,对我的方式也和对她自己差不多。既然她那么教育我,我自然就会反感现实,这是再明白不过的因果关系。因为相比于理想世界,现实世界是贪婪、虚伪、粗俗、功利,并且不自律的。可是到头来她又以世俗意义的成功标准来衡量我,把我看作一个失败者。哪怕她的初衷其实是担心我,怕我一步步地堕入社会边缘,将来老了连生存都成问题,而不是对我失望,或渴望我取得什么成功。 早年的我在工作中,以及在更普遍的社会交往中,经常被人误认为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因为我在面对利害选择时经常无动于衷,甚至主动谦让。还有人以为我父母是知识分子,所以我的教养才会那么好。实际上这错得离谱,我只是害羞和内向,在外人面前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已。 第一十三章 在北京“嬉皮”的半年 通过交流中的对比,我才发现自己的感受力出奇地弱,喜恶感不强,个性也很模糊。由此我意识到这是因为我长年克制自己,已经习惯了以一种“不偏不倚”的眼光看待事物,而这对创作来说尤其不利——如果我真的能够消灭自我,或许倒成就了一种无我的境界。但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自然是异想天开。所以我的那种克制就变成了画地为牢和自我囚禁,既不自然,也不自由。 路过核二三职工医院时(现已改名为燕郊二三医院),有两个用毛巾包头的农妇拦下我,她们可能是三河市下面的农民。基于我对农民性格的熟悉,她们应该是那种比较孤僻怕事的人,很少会主动和陌生人搭话;即使有陌生人和她们说话,她们也会显得拘谨。可是她们却对我说:“把你的饼给我们吃吧。”这是一个祈使句,说的人却不带任何祈使的情绪——既不是威胁,也不是乞求——她们什么语气都没有,甚至也没有表情。勉强要说有的话,也就是坦然了。就像我本该出现在那里,等着她们向我要一只饼,而她们来向我要了,只是在完成任务。这就是命运,或者说命运常常给人这种感觉。然后她们告诉我:男人被送进了医院,她们没有钱,肚子很饿。我震惊地把没咬过的那只饼交给她们,她们立刻掰开两半,边走边分着吃了。 第一十五章 丑陋的商场竞争 这里插句题外话,后来我才认识到,做我们这种小本生意,其实真的就是在给商场打工。我们出钱出力、累死累活,把商场做旺后,自己所得的利润,远不如商场产业的升值幅度大。而商场一旦旺起来了,业主必定要涨我们的租。于是我们就像渔夫养的鸬鹚,租金就是我们脖子上的绳套。我们辛辛苦苦捕到的鱼,根本吞不到自己肚皮里,而是卡在脖子里,渔夫一伸手就掏走了。 第一十七章 生命中的光 我很喜欢塞林格,我觉得他的所有作品都在写同一个题材:关于一种质地敏感的纯真在这个世上受难乃至被粉碎。或者说,他写的是纯真的幻灭。就他体现在作品中的精神特质而言,他像是一个儿童版的菲茨杰拉德——他的所有人物都把一种属于儿童的品质保持到了成年期,并因为这种品质而失落、迷茫,或者死去。不过,他的人物不仅是一群大孩子,同时也是一群早慧的小大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由于过度聪明而洞察了人生的虚无本质。而在小说语言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是林·拉德纳。在拉德纳的小说里,叙述者是一位绅士,他的目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目光,他的幽默感是一种雅皮士的幽默感,他关注普罗大众的尊严和生存处境。而塞林格的叙述者却是一个孩子——哪怕老成持重的巴蒂其实也是个孩子——他的目光是一种孩童的目光,他的幽默感是一种童真的幽默感,他关注的不是某个群体或社会,而是一种不容于成人世界的纯真品质。 今天我已经不再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不是非得写出些什么杰作来不可,写作也不是专属于天资出众的人。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写作就像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建设,或者说最终指向虚无的领悟。写作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它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但可以帮助我超越生活、超越自身——因为写作,我同时投入在生活之中,又抽离于生活之外。当我在生活之外时,我不再是某种意图的手段或途径,我真正成为了我自己。在生活中人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人会真的认为孩子的一滴眼泪具有无限的重要性——但审美可以赋予事物这种无限的重要性,甚至还不止于此。 曾经有两种负面情感严重地困扰过我,一种是不恰当的羞耻感,另一种就是自卑感。自卑感在我身上是一种无法根治的“慢性病”,只要稍有事情触动就会发作。过度的自卑感不仅令我变得过分害羞、缺乏自信、害怕竞争,面对挑战时未尝试先认输,在原则面前不敢坚持,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而且有一种我当时意识不到的心理补偿机制在发生作用,激起了我一种不正常的自尊感。换言之在我身上自卑感和自尊感并非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相滋养的畸形共生关系。实际上我的自卑感和自尊感都是虚妄和盲目的,可我尽管在理智上认识到了这些,但在精神和心理上仍然挣脱不了束缚。我当然不是个特别优秀的人,但也不是个糟糕的人,我和所有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我根本没必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可我就是无法不在乎。因为我做不到宠辱不惊、不卑不亢、恰如其分、心平气和,所以我在和人交流及交往时,要不就一边与人保持距离,一边戴上面具扮演某种角色——在公开的论坛上这么做倒不难,可在私下更亲密地交流时我就力不从心了——要不就谨小慎微、穷于应付、进退失据、滑稽可笑。早在当年我就已经认识到,我的自我意识是过度和不健康的。而且我也认识到,它是由我不正常的羞耻感和自卑感造成的。可是从认识到克服的路途实在是漫长,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走到头。 第一十八章 对人的恐惧 契诃夫的人物没有来得及进入现代社会,没有被消费主义裹挟过。他们想象中的“生活目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类共同理想——屠格涅夫的感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分裂、托尔斯泰的赎罪和救世观,都是源自对这种理想的渴求或幻灭。而契诃夫的原创性在于他把一种传统的对信仰的虔诚转化为对理性的彻底诚实,所以他的人物才那么奇怪和不可思议,可同时又那么自然和恰如其分,仿佛他们理应如此也只能如此(这样的人确实存在过,不过只占极少数,因为他们会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最先被淘汰)。显著的一点是,契诃夫的人物完全不懂欺骗自己,哪怕他们是在追求不存在的事物或思考没有答案的问题。于是他们困在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感觉自己过的生活不对,再也不能这么过下去了,可是对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他们又想象不出来。 第二十二章 “创业文化” 今天回过头看,当年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主要是看不清大形势和自身的条件。我们花了大量精力在网店的内部优化上,其实该做的我们早就做到了,而多做的工作则毫无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我们没有抓到问题的症结,以为自己得不到免费流量,是因为“内功”没做好。殊不知淘宝网已经不给中小卖家免费流量了。我们销售的产品都是从批发市场进的散货,都没有代理权更别说独家代理权,其中大部分甚至是连商标都没有的“三无产品”,平台上和我们卖同款产品的店家多如牛毛。像我们这种缺乏原创和个性、纯粹倒买倒卖的小卖家,在2016年已被淘宝网视为糟粕,很难再获得平台的资源和扶持。这就像我们是一条鱼,却不好好地游泳,成天在琢磨自己为啥飞不起来。 第二十四章 后记(一) 母亲从没帮过我规划人生,甚至她都没有这种意识——人生还需要规划?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嘛,至于能得到多少回报,那根本就不重要,社会不会让一个勤劳的人饿死!所以,无论我是去酒店实习,或是去加油站上班,她一律感到高兴和欣慰。换言之,她从不对我提任何要求,她不需要我对她的物质回报,也不会为我定立升官发财之类的目标。甚至对于成家立室和生儿育女,她也只是偶尔提醒我一下,远远谈不上催促,更别说强迫了。于是我既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又缺乏从欲望中迸发的动力,我早年的人生便过得自由散漫、茫无目标。我的晚熟是多方面的:我比同龄人更晚看清楚这个社会是什么,也花费了更多时间去寻思自己想要些什么。 第二十五章 后记(二) 不过无论是机缘促使也好,有感而发也好,当我开始写下自己的经历、梳理自己的回忆、消化其中的经验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事物的轻重价值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和坚持。我最初选择写作,肯定有一部分受逃避现实的潜在动机驱使,但假如不是借助写作,我大概很难有机会对自己做出那么全面和深入的检视。当写作对我具有了这种意义,它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而是主动的“成为”——成为那个更完善的自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