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考虑
莽原 (In praise of failure.)
读过 弃子的悲歌:希腊内战
斯大林的这番态度,绝不仅仅是为了恪守与丘吉尔的“百分比协定”,或者说牺牲希腊以换取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他的目光比这更长远,劝希共(以及法共、意共、中共)走联合政府的道路,最终目的是以一种苏联可以接受的方式参与罗斯福构想的战后世界秩序,从而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保证苏联的安全。按罗斯福晚年的设想,世界将由美、苏、英、中四个大国维持和平,同时用一套新的金融稳定机制避免1929年“大萧条”那样的祸患。罗斯福很清楚,如果不把一直被排斥在西方之外的苏联拉进新的世界体系,任何战后安排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和平。根据罗斯福的设想,1944年7月,44个国家及政府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了国际金融货币会议,美国在会议上对战后世界经济合作机制提出了初步构想,并急切地希望苏联加入。 斯大林并不相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真的能够长期维持和平,不过他决心要在战争再次爆发之前让苏联变得更加强大,以便利用战争带来的机遇。所以他愿意在获得安理会否决权的情况下参与创建联合国,也愿意在苏联获得重建援助的前提下参与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之后,斯大林总是对美国的安排感到疑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他看来正是一个破坏苏联经济安全的圈套。在至关重要的1946年,这种担忧最终导致苏联没有加入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于是,斯大林参与罗斯福式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落空了,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群体实际上已经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参与国在经济上分成了两个阵营。 两个阵营在政治上的分化也随之而来。战后初期,英美认为苏联在东欧完全违背了其原本的承诺,波兰问题、罗马尼亚问题、保加利亚选举问题都没有按照《大西洋宪章》的设想和《雅尔塔协定》的字面意义得到解决,所以跟苏联谈判是无效的,只能用实力加以威慑。与此同时,苏联则认为既然英美已经在事实上承认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那么纸面上的那些“民主政府”和“民主选举”等概念完全可以由苏联自己来定义。在苏联看来,自己为了换取在东欧的利益已经牺牲了希腊、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也没有公开支持中共,英美却在得到了这些利益之后又来跟苏联在东欧问题上抠起字眼,说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本性难改——亡苏之心不死。 引自第80页
116人阅读
莽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从英国到美国
英国在战后初期还没有认清大英帝国已经无法维持的事实,出血本也要稳定自己东地中海的战略要...
-
冷战重心由远东转向欧洲
作为总统特使,马歇尔在1946年为调解中国内政,“空中飞人”似的整整忙了一年。他从未低估这...
-
斯大林的考虑
-
“世界警察”的养成
通过阻止希腊共产党夺权,美国巩固了西方在东地中海地区的防御态势,完成了遏制战略的关键一...
-
希共对中共的启示
中国的解放战争于1946年6月全面爆发,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希腊内战的时间表若...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