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道教團体与社會 二、道堂組織形式:從壇堂到宗教慈善團體
華人廟宇委員會現今管理全港二十四間直轄廟宇及辦理廟宇註册,這二十多所廟宇主要奉祀天后、北帝、觀音、譚公、侯王等神祇,就「廟」而言,最晚在清初已建有天后廟。「道堂」、「仙院」的源流可追溯至清末,如1890年代建立的從善堂、純陽仙院。「道堂」則是由道侶、信徒自發組成、定期舉行活動的宗教團體在法律上登記為有限公司,部分被認定為不牟利慈善團體。如嗇色園黄大仙祠,一般習稱黃大仙「廟」,但其管理和運作組織是「嗇色園」,黄大仙本是地方道教神祇,嗇色園則是崇奉道、儒、釋三教之團體。戰前嗇色園被界定為私家修道場所,為避免抵觸政府廟宇法例,遂主動將大殿關閉,如同人或其家屬參拜,仍予開啟。1934年,嗇色園獲政府批准,每年農曆正月開放大殿供善信參拜,至1956年,正式開放予公眾入園遊覽參拜,香火鼎盛,嗇色園慈善事業亦有發展,從中可見黄大仙祠,與一般廟宇大相徑庭。1965年嗇色園成功向有關當局申請並註冊成為法人,並獲豁免「有限公司」稱號,自此嗇色園成立董事會代替原來的管理架構。從中可見,香港道堂的性質,由信眾的私人修道場所轉變成為公開性質的慈善社團的撾程。1970年代以來,各大道堂開始淡化「以乩治壇」的管理色彩,對道堂實行公司化管理,即俗稱的「以人治壇」。 引自 二、道堂組織形式:從壇堂到宗教慈善團體
60人阅读
张达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道脉源自广东道教的港澳宫观道堂(1880年代至1960年代)
-
第三章 先天道道堂的传统与现在
3. 齋姑與先天道齋堂 持守齋戒,非婚生活,是先天道信徒重要的宗教生活守則,這也直接構成了...
-
第五章 道教團体与社會 二、道堂組織形式:從壇堂到宗教慈善團體
-
黎志添等《香港道教》中文日文參考書目(同香港、廣東、華南道教有關)
大淵忍爾:〈香港・台湾における道教酸に開する調查報告〉,《岡山史學》第24號 (1971),頁...
-
黎志添等《香港道教》西文參考論著(同香港、廣東、華南道教相關)
Cao Benye, Taoist Ritual Music of the Yu-lan Pen-hui (Feeding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 查看全部1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