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长城的分析延伸至农耕与游牧分界线的分析)第2章 石
p185-186 与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并列为最伟大的边疆历史学家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认为,这种半防御、半压迫的作用正是中国长城的写照。特纳在他1893年向美国历史学会提交的著名论文中指出,美国不断移动扩展的边疆使任何愿意西进的人都能得到免费的土地,在形成美国人充满乐观、活力和好奇心的民族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决定了美国这个伟大的民主国家能够继续保持它的特性。与其形成对比的是,拉铁摩尔说中国的长城是在各方面都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边境。它确实移动过,先是把诸侯为保护自己的地盘而建起的各段城墙连接起来,最后,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长城沿着灌溉的农田和由河谷和草原组成的牧区之间的界线确定了下来。然而,拉铁摩尔认为,秦朝和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掌握不好长城的合适位置;有时它向北推进,把黄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收人怀抱,有时又放弃那块地方;长城西部直伸向青藏高原,那一带的长城多有加建和改建;最终,把所有的分支都算上,长城全长达到了4000英里。16拉铁摩尔说,所有这些起伏变化与其说见证了王朝力量的兴衰,不如说是对一个理想目标的追求。中国的历代皇帝确实想在适于耕种的土地和只适宜游牧民族放牧的草场之间建立“合理的”边界。然而,这样的界线并不存在,因为这两种土地之间不仅存在着一个混合生态区,而且这个地区随着广表的欧亚大陆纵深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或湿润的条件而不断移动。朝廷把汉族农民迁往边境地区垦荒,企图改造生态环境,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Schlimmbesserung)。迁去的移民,特别是落户在黄河河套地区的农民,在气候转旱时也被迫转而从事游牧,结果更壮大了一波又一波攻击长城的马背上的人群骑马民族的进攻也使得边疆地区官员为使祖祖辈辈居住在中间区的半游牧民族实现汉化所费的心力付诸东流。17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一直保留着自古以来把农田和农户隔在外面的城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王朝强大的盛世,城是朝廷行政的中心;在外族人侵的乱世,城仍然牢牢保存着帝国的传统,而征服者也总是被中华帝国的传统所驯服,最终实现汉化。城墙和长城一起,被正确地视为文明的象征,仅在明朝期间(1368-1644年)就完成了对500座城池的城墙的大修。18然而,无论是城墙还是长城,都不过是帝国制度的道具,而中华帝国的根本力量在于中国人关于怡当社会秩序的哲学信念。这样的信念之所以维持不坠,不是因为它们被自上而下推广到了全社会一它们基本上只是士绅和官宦阶级专有的文化财产,而是因为人主中原的异族人数较少,并且由于他们所属的草原社会经常在边境地区与中华文明有所接触,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有了微妙的汉化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本身就是推广文明的工具;它是一片隔膜,强大的思想透过它流向外面,教化着不断想冲进来的野蛮人。 引自 第2章 石
35人阅读
野山竹筒饭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根据化石痕迹来做事实推断的两个例子)第2章 石
p149、154 在意大利的阿里纳坎迪德(Arene Candide)洞穴里发现了一具年轻人的骨骸,他死于至少...
-
(落后技术的淘汰是必然)第2章 石
p170 铜(希腊语为 khalkos)和石头(希腊语为lithos)共存的“红铜”(chalcolithic)时代很快被青...
-
(对中国长城的分析延伸至农耕与游牧分界线的分析)第2章 石
-
(游牧民族离开草原是因为打仗有利可图)第3章 肉
p229 匈奴人贩卖奴隶,征战得胜后把大量被掳获的百姓当作奴隶出售;他们把家人活活拆散,在奴...
-
(骑马民族改变了战争)第3章 肉
p236-237 靠农业生产的剩余来供给,受步兵的行程和耐力限制的军队不可能长途征战,也没有这个...
> 查看全部3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