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对比: 中后段对那个“结合人”的描述让我想到了「东京结合人间」,这本书里我是可以现象出那个画面感的,「东京结合人间」里我就想象不出来。试着分析一下原因:1、乙一有讲述从普通人到“结合人”的物理转换过程;2、有以“结合人”的视角来讲述身体构造的特点。但我认为这本书似乎是没有什么讲“结合人”的必要吧,并没有推动关键剧情,还补充了一些无用设定,比如:凶手可以完成高超的移植手术…… 又是一篇新本格,最近真的看了很多新本格。好看当然是好看,但是总觉得有点脱离感,下一部得换换口味了。当然这部的主要设定也是挺吸引人的:1、眼球会继承画面记忆;2、罪犯伤害的人感觉不到疼痛。由于有童话作为契机,所以各种设定出现得也很自然、不突兀。有一点可以很明显地使得设定的出现更加平滑,就是以拥有新本格设定的角色为主视角:要么是第一视角,要么是围绕关键角色的第三人称。我认为前者第一人称的方式更加优秀,尤其是对于作品中有那种突然获取新设定、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遇到和读者一样的疑惑,而“我”试图去搞清楚设定细节的努力,既可以充实作品,又可以在不经意间将设定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感受: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我真是在自作聪明啊”。每一次试图猜出凶手是谁,自以为已经了解透彻乙一的写作套路时,他总能跳脱出你的思维范式,但又会埋设充足的伏笔来验证这种逆转。 接近尾声部分的蒙太奇也是确确实实地把我给晃到了。两个名字的转换,两个视角的切换,总让人以为是同一片时空发生的事。结果发现发生的时间不一样,形成了叙述上的大反转,算是一种叙述性诡计。尤其是“我”警觉京子家可能有问题,让住田去开车时,我真地被误导至“京子才是真凶,正在红房子看着我们”的可能(虽然没有任何猜测的依据)——我甚至以为作者会用“红蓝色盲”的烂梗,然而并没有。(用了的话直接拉黑乙一了,这是因为这是经典作品「希腊棺材之谜」中用过且被证明是有漏洞的诡计)。 尾记中说这是乙一大学毕业写出来的作品,是真心佩服啊。虽然文笔看出来有些顿挫,但丝毫不影响阅读体验。 最后的片段真的很有动漫感。恢复记忆的“我”静静地阐述着自己对失忆的“她”(恢复记忆后,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危险的、失忆的“我”就成为了“她”)的看法,维持着“她”对房间的布置,回想起“她”的那些故事。 ✒️摘录: 我终于发现,大家都在这个小镇上凝望逝者的身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