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它们一直以本科教学见长,教授不仅水平高,而且在教学上尽职尽力。教学设施和各种条件也不错,同时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比较全面,对本科生来讲足够多了。当然,如果再拿这两所大学比较,则麻省理工的条件更好些,但是麻省理工在人文课程上不如普林斯顿全面(因此它允许学生去哈佛选课)。没有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的普林斯顿大学,能在本科教育上长期排在美国前三名,固然是因为有很多别的长处,但是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当属第一条。相比之下,很多研究型大学(包括斯坦福)的教授要花很大功夫找经费(不得不做的事情),甚至办公司,在教学上能糊弄就糊弄(虽然那些大学对外不会承认这种现象,对内要求教授们避免这种做法,但这是事实),甚至会花钱请讲师来替他们讲课。因此,教学水平的高低就能够看出来了。 艾利尔特在哈佛大学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以教为主”改成了“以学为主”,学生要学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因此连本科生加研究生一共一万人左右的哈佛大学,今天开出了6000门课。 引自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1 很多从中国来的小留学生,靠家里有点钱,为了出国而出国,在美国找个三流大学读完了本科,毕业后不仅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而且回中国也找不到理想的职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读本科时受的专业训练非常少。大部分美国本科毕业生,要么在工作中学习(当然,这样前几年薪酬是非常低的),要么进入研究生院深造。在美国研究型的私立大学里,研究生的数量甚至超过本科生许多。 在美国,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难度有天壤之别,不到美国大学里走一遭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在要求上有本质的差别,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硕士要会使用知识,博士要能创造知识”。具体讲,硕士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服务于社会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以学到一些知识为目的,大部分美国大学的硕士学位是不需要做论文的,而博士(至少从它的定义上讲)则是要求为世界贡献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博士论文一定要做出(哪怕是一点点)前人没有做出的成就。当然,不同大学的博士含金量也是千差万别,比如从一流实验室毕业的一些博士,博士论文就是一本学术专著,精简后甚至可以发表在《自然》或者《科学》杂志上,而三流大学毕业的博士,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一个正式的工作。其次,录取的难度不一样。美国的大学都把招收硕士生作为挣钱的手段。美国像样一点的大学(除了收高学费变相卖文凭的大学之外),本科教育都是要赔钱的,因为学费在减免后根本收不上来多少钱。而博士生因为一部分时间要给学校和教授工作,大部分人也是要由学校或者教授付学费甚至是生活费的,这相当于学校在出钱让他们读书做研究,以换取科研成果。只有硕士是实实在在向学校支付高昂学费的。因此,各个大学对硕士申请者的态度是,只要你达到录取的基本要求,就一定录取,而对大部分专业的博士申请者来讲,则是要看科研经费能养得起多少人,因此大部分时候是合格的人数太多,而招收的人数少,因此博士录取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博士生在读完第二年或者第三年时,要参加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后才成为博士候选人,称呼也就从Ph.D Student变成了 Ph.D. Candidate,而资格考试通常要刷掉20%的博士生(视学校而定),这一点也和中国大有不同。在中国虽然也有博士资格考试,但是刷掉的博士恐怕连2%也没有。 对于中美大学之间从本科到博士定位的差异,可以这样粗略地量化说明:假如在中国和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时,获得的教育水平和拿到学位的难度都是10,那么中国本科的教育完成了大约5-6,硕士完成了7-8;而在美国,完成本科教育可能只走完了 4-6的路,而完成硕士教育只增加1,即达到5-7的阶段。事实上美国大部分大学,对优秀本科学生提供4+1的选择,即在本科的最后一年同时进入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之后再加上一年时间获得硕士。 引自 第二章 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38 先说说剑桥和牛津的相似之处,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学院制。 学院有比较独立的财务权和管理权,学生的学费是交给学院的,每个学院的管理非常独立,学院自己管理自己,教授和学生都参与学院的管理。剑桥大学不能随便干预学院的管理。每个学院的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大部分学院是由院长(President)负责管理,其身份相当于大学的校长,个别学院比如国王学院则由教务长(Provost)管理,甚至有的学院是由女管家(Mistress)管理。在剑桥大学,虽然有学校一级的活动,但是更多的是学院一级的活动。 学院制可以说是剑桥和牛津的第一大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社会”。在这两所大学,学院就是将青涩的大学生变成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人的熔炉。 由于剑桥大学的管理是由直属学院和系这两个维度构成的,因此它的本科生培养机制非常复杂。 剑桥一学年分为三学期。这种学制在中国不常见,在美国并不少见。不过,不同的是,美国的三学期制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之间并没有很长的假期,但是剑桥的三个学期则由圣诞节长假和复活节长假分割得非常开,也就是说十二月底和四月中要分别放一个多月的假。这样一来,每一个学期就特别短。 剑桥和牛津的学制和学位非常复杂。首先,两所大学的每个学期很短,而且学制也比中美的大学短。在本科阶段,剑桥和牛津提供一个最低的本科学位——学士学位(BA)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可以拿到。但是,本科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延长一年,在外国做交换学生,四年后毕业。或者留在剑桥和牛津再多读一年本科,这样可以获得所选定专业的硕士学位(比如选择工程就获得Master Engineering,选择理科就获得Master Science)。注意,这种硕士是本科学位,并非研究生学位。在研究生阶段,这三所大学有哲学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简称Mphil)学位和博士学位两种。但是这个硕士和前面讲的在本科获得的硕士不是一个概念(在苏格兰本科毕业都称为硕士,没有学士),因此中国人为了把它们区分开,干脆把叫哲学硕士称为副博士。从学位的含金量上看,副博士相当于中国和美国的硕士。副博士一般需要一年选课,一年做研究。如果在副博士期间考试成绩合格,研究生可以获得博士生资格,再有一两年即可获得博士。如果从工程硕士或者科学硕士直接读博士,一般三年时间就够了。也就是说从本科进大学,到获得博士,在剑桥和牛津一般只要七年时间。 虽然剑桥的管理和教学显得过分复杂,但是它的本科生录取过程并不比美国名牌私立大学更复杂。首先,申请剑桥大学先要参加它的一些特殊的入学考试。如果考试达到要求了,接下来的关键环节就是面试了。大部分学生是在面试阶段被拒。面试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对学生来讲颇有压力,而对教授来讲也一样,因为如果招的学生不合适,他们将会有4年的麻烦。最后一关是选择学院。前面讲了,学生们想去的学院未必会录取他们,比如名额的限制、相互匹配出了问题。当然,学生也可以尝试多个学院。大部分被剑桥录取的候选人,最终会有一个学院要他们,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学生,他们被剑桥录取了,但最后找不到要他们的学院。这时,剑桥会把他们放在一个“池子(Pool)”里,过半年再看看是否有学院愿意接收这些人。 相比后面介绍的美国私立大学,剑桥和牛津更看重学习成绩,因此对于美国的亚裔来讲还是比较公平的。不过,由于剑桥和牛津对中国大陆学生开放的名额很少,因此录取相当难。一位参与剑桥大学招生的教授告诉我,来自中国大陆的高中学生,如果成绩不是省市高考状元的水平,基本上没有可能被剑桥录取。 引自 第一节 剑桥大学 美国大学通常将进入终身教职通道的新人定为助理教授,并且给他们若干年(比如6到7年)时间升到副教授,美国大部分大学里副教授即终身教职。如果助理教授在规定的时间里不能升到副教授,他就得离开大学另谋出路。美国只有个别大学才把正教授设为终身教职。 事实上,在美国各个大学,常常是资历最浅的助理教授带博士生最多,也最上心,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指导博士生们的工作,出论文,拿项目,从而获得终身教职。 很多从中国来的学生一心想给大教授做博士,但是后来大失所望,因为发现这些大教授科研上既不活跃,也没有多少经费。 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虽然资历和级别不同,在系里是完全平等的。在美国很少有一个助理教授给另一个正教授打工的现象,这与中国一些大学颇为不同。 引自 第五章 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123 为什么要限制亚裔学生的录取呢?有人认为这是种族歧视,这是没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想当然的看法。其实,只要在美国生活一年以上,就能体会到如今在美国,显而易见的种族歧视已经基本消失。美国名校限制亚裔学生的背后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先说说经济的原因,这比较简单。亚裔对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是只使用不建设。虽然亚裔已经占到了美国私立名校本科生人数的15%—20%,研究生人数的1/3甚至更多,但是亚裔给这些大学的捐款却少得可怜,而且无论是亚裔的家长还是校友也很少为大学的建设出力。 由于拉丁裔在美国政治中成为了拉选票的对象,因此政客们为了取悦这个选票数量多的族裔,又不愿意牺牲白人族裔的利益,常常就在教育升学等问题上做文章。在拉丁裔人口比例极高的加州,2014年曾试图通过减少亚裔在加州大学比例的SCA5提案。虽然最后在亚裔联合共和党一同的努力下让这个提案在最终表决前被撤回,但是加州大学政治学系的教授们都认为,除非亚裔能找到一些有效的策略,否则这类提案被通过只是时间问题。 与本科录取上亚裔学生受到严重歧视所不同的是,在研究生招生中族裔歧视现象非常少见。在美国各个私立名校里,亚裔研究生能够占到各种热门专业的一多半,甚至更多。有人可能会觉得美国名校的这些做法似乎自相矛盾,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本科招生时,降低录取标准大量招收非洲裔和拉丁裔学生是为了保证大学(教授们)政治上的正确性,但是等到招研究生时,大学要靠硕士生来送学费,靠博士生来做研究。 引自 第六章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并不公平的竞争/163 还有一种说法是,华裔很少出政治精英,也是哈佛这种顶级大学招生的一个考量因素。
常青藤联盟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布朗大学共8所学校,常青藤联盟原本是一个体育联盟,即50年代成立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时,美国东北部一些原本相互间经常进行体育比赛的大学组成的一个联盟。由于这8所大学都是美国一等一的好大学,而且除了康奈尔以外的7所大学都是美国建国前成立的老牌大学,因此人们早就忘记了常青藤作为体育联盟的属性,而把它看成是美国名校的专属称呼。 8所学校中,最出名的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3所,有人把它们称作HYP,或者“Big Three”,中国的家长喜欢称它们为“大藤”,另外5所大学有时被称为“Lesser Five”,对应地被称为“小藤”。如果谁家的孩子被大藤录取为本科生,在众人眼里会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耶鲁开的课程相当多,虽然它只有5000多名本科生,却开了 2000 多门本科生课程,而且和所有私立名校一样,大部分课程都是小班课,人数不超过20人。在耶鲁,每个本科生都有着充分的选课自由,和一些州立大学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遇到的困难不是选不上课,而是这么多课程不知道怎么选。最管用的方法是问老生,另一个办法就是试听。为了方便大家试听,耶鲁专门设立了一个课程购物季节,也就是每学期的前两周,学生们可以随便选课,随便听课,随便换课,两个星期后再确定是真的打算上这些课,还是换成其他的课程。 耶鲁大学的文科在美国数一数二,而法学和历史等专业更是无出其右。最近的四任美国总统,有三任(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都出自耶鲁,而多位总统候选人,如约翰-克里和希拉里·克林顿,以及近10位联邦大法官,也都出自耶鲁。 耶鲁的表演艺术专业在美国非常有名,好莱坞把它排为世界一流。三届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奥斯卡影帝保罗·纽曼都是耶鲁戏剧专业的毕业生。 至于奖(助)学金,耶鲁和普林斯顿类似,完全是按照需要发放,低收入的家庭学费和生活费全免。随着家庭收入的上升,学生得到的奖学金数额逐步递减。当学生的家庭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后,家长便要为学生支付全额费用。至于外国学生,反正一律拿不到奖学金,因此不需要关心其奖学金发放。 引自 第七章 田园乡村里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208
5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