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阶段(佛教) P136
Simplelife (阅读,行走)
读过 印度文化史
传统上认为,印度佛教从佛圆寂到那烂陀寺被毁(约1197年),经历了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三大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各具特色,有各自的精神理想。这些阶段并不互相排斥。早期的“乘”①除了作为独立的派别继续存在以外,还被融进后期的乘里。在经过变更后,早期乘被认为构成了后期乘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小乘,“小车”或“小道”,由于它宣扬仅仅个人的白我解脱,所以大乘佛教如此称呼它。其主要特征是在伦理一心理方面。其精神理想体现在苦修者阿罗汉身上。阿罗汉是这样一种人:在他身上,一切欲念均告断灭,他不再复生。②念、克己、轻安、舍以及其他苦行成律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归根到底,通过悟入因缘事物之无常(anitya)和苦的本质、通过众生界(dharmas)中之无我(nair-atmyata),不管是有缘还是无缘,从而得到解脱。这最终还在于认识个我是虚幻的,在于认识所谓的“我”绝非物质实体,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物质和心理作用堆积的传统标签。只要完全摆脱了一切世俗事物,就能在此生得到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因此,小乘坚决认为修行生活之必要,的确,小乘倾向于把精神生活与修行生活完全等同起来。在俗信徒只需建守基本的戒条,崇拜佛舍利,供养僧人,便可积聚功德(punya),在天国获得再生。至于佛和阿罗汉之间的区别,那只是获得功德成就的相对先后和非凡力量的相对程度的问题,小乘佛教早期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派别是说一切有部。该派极度热衷于研究和弘扬阿毗达磨。他们后来被称为毗婆沙师。《眦婆沙》是对《发智论》所作的详细注疏,《发智论》是公元1、2世纪时由迦湿弥罗的该派领袖们编纂的。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即《阿毗达磨藏》对《毗婆沙》的内容加以系统化和解释。这部著作表明小乘思想已集其大成,并发挥了巨大的历史影响。该注释吸收了经量部的观点,这就不仅弥合了小乘和大乘之间的分歧,而且为世亲本人转向大乘铺平了道路。
大乘的字面意思是“大车”或“大道”。因为它宣扬普渡众生,故名。其主要特征是虔敬和玄奥,其理想是菩萨,即经过千万次生命、修持六度或十度,为一切有情众生而渴求佛果的勇士。由此可见,大乘的眼界比小乘要开阔得多。大乘派信徒认为早期的乘并没有错,只是不充分而已,它是暂时性的教义,而不是最终的教义,是佛向那些钝根①的弟子传授的,大乘卓越光辉的突然启示也许只会把他们惊果,而不会觉悟。
证得大乘阿罗汉果绝非最高成就,这只不过是修行道上的一个阶段。真正的目标是要证得最高佛果。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通过悟入人无我(pudgala-nairatmya)揭开情欲的厚纱(klesavarana),还必须通过认识所谓真谛揭开可认知物的薄纱(jneyavarana)。小乘佛教认为,人是由真谛构成的,只是精神的构成物,因此是法无我(dharma-nairatmya),无实在自体。用这种基本方式,大乘把一切可体验之物皆归结为“空”,不论其为内在的抑或是外在的。空并不是一种非有或虚无状态,而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无二实性,这种无二实性超越一切明显的对立,如有和非有、己与人、轮回和涅架等等。确切些说,即万物皆存在于一种真如(tathata)状态中。由于是唯一真如,故也是一种无别(samata)状态,在尘世的地位上,僧伽和居士的归向代表一种僧俗分野,而不是精神分野。佛的所有信徒通过共同的对菩萨理想的虔信而团结起来。作为一种达到大觉的手段,信仰与智慧同样重要。佛不仅被看作是一位觉者,而且也被视作宇宙背后的真理和实在的象征。佛有三身:法身(Dharmakaya)即真理之身、报身(Sambhogakaya)即彼此受用之身和应身(Nirmanakaya)即变化身。①此外,为了适应绝对的、天国的和尘世的不同层次的存在,佛还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这些是不同的佛和菩萨,如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以及分别代表智慧、慈悲和神通力的文殊师利善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其中每一个均为公众崇拜的中心。
在哲学方面,大乘有两大有代表性的派别——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前者是龙树(约公元150年)建立的(确切地说是使之系统化);后者是无著(约公元400年)建立的。两派的主要基础都是般若经中所宣讲的“空”论,但方法上的重大差别使其各具特色。中观学派即中道的信仰者强调智慧,其方法是辩证的。他们把心和物直接归结为“空”。通过揭示有关绝对的所有说法的自相矛盾性,“空”的真谛便显露出来了。瑜伽行派即瑜伽的修持者则强调禅定,其方法是直观的。他们把物归结为心,再把心归结为“空”。禅定至深时,已净化的意识便悟到了“空”的真谛。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这两个教义有时被认为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教义体系。在这里,瑜伽行派阐述的是相对真谛,而中观学派阐述的则是绝对真谛。
金刚乘,“金刚车”或“坚硬道”,因它如同“伐折罗”(vajra),意为无坚不摧的“霹雳”与“金刚”,故名,它可即刻摧毁一切障碍,证得佛果。金刚乘的特征主要是瑜伽和魔法,其理想是成为神通成就者(siddha)即“一个与宇宙非常协调一致的人,他不受任何束缚,作为一种自由力量,他能够操纵他自己内心和身外的宇宙力量。”①金刚乘的目的在于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物质上认识“空”,除此之外,它与大乘在教义上没有多大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修行方法上。金刚乘旨在把修持者的身、口、意变成如来的身、口、意,也就是说变成应身、报身和法身。就小密典来说,据信这个变化能在16次生命中发生;就大密典而言,这个变化则能在1次生命中发生。心灵进化的一般速度加快得如此惊人,这就不仅需要集中精力修炼各种极玄奥的瑜伽功,而且需要特别传递来自大觉法师(guru)的法力。由于这个缘故,法师在金刚乘里的地位要高于在其他乘巾的地位,被认为是具人形的佛本人。各种形式的金刚乘都能区别开来。其区别不在教义上,而在精神传递的师承上,即就人的层次而言,这种师承源于84位神通成就者中的某一位。这些神通成就者中最杰出的是莲花生和沙罗诃波陀。
精神生活·
大觉的感受只是刹那间的事,但接近大觉的过程却是渐进的。因此在佛教中,精神生活主要包括遵循一条道路,其连续的步骤和阶段是按照与佛及其嫡传和再传弟子的精神体验相一致的传统精心制订的。由于修行的气质和方法不同,这条道路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其组成因素的数量和顺序也可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决定和崩述。因此,不仅有八正道和两种展著名的道行——十度和上地①,而目有包括净化7阶段、13精舍、52乘等在内的正道。事实上,道是不胜枚举的。然而,我们称为道的结构不会变化,就象按照同样的力学原理和为了同样的目的建造的桥梁的类型不同,其基本结构却相同一样。道的结构在三学即戒、定、慧的程式中得到了最清楚的显示。相传,三学是佛最后一次旅行时经常谈到的主题。关于三学,佛宣称:“定辅以戒,其利益大,果报亦大;慧辅以定,其利益大,果报亦大。”②
“戒”(sila)的基本意思是“行为举止”,引伸为“善举”。一切行为,不论善恶,都是一种心态的表现。尽管戒律名目繁多,实际上与佛教的伦理道德趋于一致,但是归根到底,正如与能产生善业的健康的心态相联系,而与不健康的心态相分离的那些行为一样,对“戒”所下的是纯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构成一种健康心态的东西在各乘之间都不相同;确切地说,是侧重点的不同。对于小乘来说,善行是那些与无贪、无嗔和无痴③等健康的心本有关的行为。对于大乘和金刚乘来说,善行则是指那些受对有情众生慈悲④的激发而产生的行为。身业和口业是心态的延伸。这些心态可能是由造业所引起,不论善、恶;利己、利他,都是它们的自然流露。这一事实说明戒作为定的一种准备的重要性。
定(samadhi,即冥想,这只是近似的译意)包括修持者藉以达到精神集中和超意识状态的修习和这些状态本身。这是佛教精神生活的中心。广义说来,“定”这个词在小乘里一般是指进行入定修习,在大乘里则是指通过入定修习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入定的修习计有38种或40种,但实际上不只此数。其中最普通的入定是冥想尸体腐烂所要经过的10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灭贪;对一切有情众生慈悲为怀以灭瞋;留意身动和呼吸过程以灭痴。大乘入定的修习方法相同,但它还把这些修习方法同实践“空”结合起来。在金刚乘里,入定包括反复念诵佛和菩萨的真言(mantras,咒语)以及想象他们的形体。念诵者通过念咒把佛和菩萨的形体从“空”中召唤出来,加以崇拜、冥想,然后再使之回到“空”。还有各种通过熟练运用肉体内的总能量,旨在活跃它们细微的和超常的能量的修习法。不管是哪种修习法,其目的都是要达到心神的净化和半透明状态,可以说,真谛在那种状态中可得到反映。
慧(prajna)一般有三重,它建立在学(字面意义是“听”)、独立思考和伺①以及冥想(bhavana,指心智得到发展,或“变成”)的基础上。这里,第3种慧即智慧本身需要得到理解。这可能被描述为一种对超出一般经验的现实的直接的、非概念的领悟。对于小乘来说,当专门根据法即存在的基木原理看待人和事物时,就会出现这种领悟;对于大乘来说,当法被看作“空”时,才会出现。不管是哪种情况,其结果是永远破坏虚妄网,在小乘里,结果是证得阿罗汉果;在大乘里,结果是证得最高佛果,由于缺乏更好的词,我们不得不称佛教哲学其实基本上是对智慧和大觉的非概念内容的概念性的系统阐述。确切地说,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瑜伽行派即唯识宗以及中观学派并不是对抗的思想体系(其中必有一派是真实的,其余是假的),而是对一次比一次更高级的精神领悟的理性水平的表达。其方法是为了使一种属于较高级的精神领悟的哲学利用一种较低级的简洁陈述,以便破坏其基本假设,从而促使修持者从现实的较多有限经验向较少有限经验转移。
Simplelif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瑜珈 P108
为了得到这种启迪,得到这种精神启发的生动的直接经验,有抱负的人们甘心长期持久地进行探索...
-
编后语 P115
从遥远的古代起,印度最重要的宗教遗产无疑是轮回说,它是印度一切宗教的特征。它把印度诸宗...
-
发展阶段(佛教) P136
-
衰亡和复兴(佛教)P144
佛教在其诞生地衰落乃至据说已经消失的原因,是一个自从它成为科学研究探讨的对象时起就使许...
-
第24章 葡萄牙人 P500
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是从印度向西到非洲和阿拉伯,向东到马六甲、香料群岛、中国和日本贸易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