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摘抄
摘抄
“哲人: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之所以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确实,我经常怕被别人拒绝,可这是为什么?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编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例如前几天就有人说:‘自己之所以始终无法结婚,就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缘故。’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来看,父母离婚对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与自己的婚姻观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但是,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把这种论调称为“外部因果律”。“ “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编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人生不是竞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工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如果无缘无故地被人破口大骂不要生气,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人情味对方是在挑起‘权利之争’。斗争是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花。这气势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我有能力”的意识与“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我就是因为振作不起来才烦恼的啊! 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真正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 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下,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现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采取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类开来。分离之后,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人为什么会如此在一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级、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活的自由。”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卖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您是说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具体就是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帮助对方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 “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没有一个人需要“这个我”。在这种状态下也可以对自己拥有自信妈?也能够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吗?从阿德勒心理学来看,答案非常简单: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要从这里开始。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 和“他者贡献”。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刹那之中。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例如,虽然想上大学却不想学习,这就是没有认真过好“此时此刻”的态度。当然,考试也许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也不知道该学到什么成都,所以也许会感到麻烦。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可以,解开一个算式或者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也就是要不停地跳舞。如此一来,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反思 你做,不管后果 首先记录一下一个技巧,做大转盘是动画,用一个指针的图片,用动画来做不同时间的动画。旋转就是直接拖到哪个方向就行。 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和朋友家人说我情绪不稳定,胸口闷,没心思干别的事情。尤其看着年轻人精力满满的去探索这个那个,而我只想躺在床上。《被讨厌的勇气》说人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我觉得现在自己三个都没有做到。我没法自立,不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没觉得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而这本书告诉我要相信自己,生活在此刻。我自认为之前没有生活在此刻。
所以不是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事情,而是自己怕做了失败了。难以去面对来自外界的评价。第一章阅读完给我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决定未来自己的样子,不要被之前的遭遇困住。至此,我感恩来自外界的一切遭遇,从前的争吵内耗是因为自己看着这些事情的内耗,你自己要摘下对这个世界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墨镜,让自己变得快乐。
3 参考文献
网站.(2024).被讨厌的勇气.岸田一郎.https://www.xinjing123.com/book/beitaoyandeyongqi/2489.html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