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沿着现代地理学的理路拓展
区域不是一个空间框子,而是一种地理事物形态,具有结构性和运行机制,是平衡与动态并存的地理单元。上面提到的行政区域与商业区域,它们不仅规模形态不同,其区域机制更是两样。行政区域是社会权力自上而下的设定,界限清晰;而商业机制是自下而出的生成,界限模糊。两者的推动因子与控制因子完全不同,区域识别的标准也不同。所以,认识区域要认识特定主题下的结构特点与机制特点。区域叙事是地理学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角度,古代的方志叙事也是一种区域叙事,是分类罗列的方式,缺乏解释。现代地理学的区域叙事,在分类的基础上,要揭示其结构与机制,在揭示结构与机制的基础上,确认区域的性质,从而指出其独特性。 地理区域研究注重共存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由横向关系形成特定机制,即使在时间考察中,也要关注横向机制的演变,而不是单要素的时间演变。这是历史地理研究很重要的一点。例如,一个宫殿的前后变化是建筑史,一个宫殿与其他宫殿或水系、地形等要素的关系变化才是历史地理。研究异质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特点。侯仁之研究的地形、水系、交通、城市之间的关系,谭其骧研究的农牧业转变与黄河“安流”的关系,史念海研究的多种人地关系,都具有这些特点。有很多历史地理研究是取纵向主题,这当然重要,但更好的纵向研究应该是区域的纵向史,至少是异质要素关系的历史。 引自 第三章 沿着现代地理学的理路拓展 一个好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一定要做实地考察,区域研究会推动实地考察的开展。对于将要展开的一项区域研究,一般来说,原有的文献材料总是有局限的,要实现突破,一定要获取更多的事实材料,这就需要走入这个区域做更深入的考察。实地考察是现代科学地学诞生的关键,在当时的学者眼里,田野是一座原装科学宝库,没有见过的新物品、没有想象到的事物间的联系方式,以及未曾注意到的尺度与岁月的痕迹,等等,都是旧式文献无法含括、无法表达的。尤其是,地理学是研究异质事物的关系,而异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单纯靠逻辑推理获得的,必须要做现场观察。 引自 第三章 沿着现代地理学的理路拓展 在直接面对大地的当代研究实践中,也会触及历史地理学的问题,这是历史地理学当代性的又一个表现。首先,我们面对的大地景观,本是历代遗留景观的混合体,尤其在中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无论你怎样努力打造现代化的大地,历史是抹不掉的一种顽强存在。这里,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当代地理具有历史性。所以研究当代地理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并处理好景观中的历史要素。 研究历史地理问题,往往会遇到古与今大地面貌的反差现象,古今对比是很多问题产生的缘起。古、今地理就是纠缠在一起的。举一个有意思的例子:现在,古代的长城已经化身为中国大地的永恒地标,是中国地理底图的一项要素,无论是什么专题地图,水文图也好、交通图也好,都会画长城,它与黄河、长江一同成为当代中国的基本地标。长城的例子说明,历史遗存景观是今天地理景观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成分,必须有人给予专门的关注,研究它们的缘由(如同地貌与地质的关系),并讨论如何恰当地对待它们,这些就介入了今天要做的工作,出现了“用”的特点。 很多历史地理学者十分强调这门学科的经世致用性,这也是受了地理学的引导。在历史中的确有许多人地关系的经验,今天可以借鉴,或者从正面借鉴,或者从反面借鉴,有时反面经验更有价值。比如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河流治理问题等。在人文地理方面,也有一些需要从历史中获得更具体的认识,特别是军事地理,当年皮定均将军向史念海先生请教的故事就是一例。20世纪70年代,出任中国大西北战区司令员的皮定均将军向史念海先生提问:“假定现在就要进行一场战争,我作为司令员,进入阵地,部队部署,粮草运输,作战计划,大致都已就绪,我要再听取一下:以前在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什么战争?战争的两方各是由什么地方进军的?又是分别由哪些道路退却的?粮秣是怎样运输的?战地的用水又是怎样取得的?其中获胜者是怎样取得胜利的?而败北者又是怎样招致失败的?”史先生带着将军的提问来到二处处古战场。在这些地方,虽然考察的是古代战事,但所有的问题都具有现实性。在城市发展经验中,也可以总结出在今天很有参考价值的认识,如侯仁之先生对于承德作为旅游城市发展的建议。 引自 第三章 沿着现代地理学的理路拓展
39人阅读
张达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作为学科的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下)
洪业看到了侯仁之的学术进取需要“加强地理学的训练”。侯仁之说:“我清楚地记得1938年秋的...
-
第三章 沿着现代地理学的理路拓展
-
第五章 几个要处理的关系
历史地理学是一个系统开放的学科,这是地理学以多种异质事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把...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