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记
依法摸鱼大脸猫 (和我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唱反调~)
读过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光武、明帝抑功臣、外戚,用文法吏。明帝较光武帝更峻切。此时,豪族在地方尚未形成支配地位(巧取多于豪夺;“父老”在乡里仍有地位,成员大多为中等之家,并非豪族垄断),儒士大夫群体正在发展。明帝时四王谋反活动,还不完全具有东汉的政治特色,参与其中的有宗室、外戚、功臣后代、乱世遗留下的宾客、地方豪族,可看作抑功臣、外戚引发的反弹,以及乱世初定、光武立储之争的余波。 2.章帝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极大地倒向儒术,大大放宽了对外戚的抑制,窦氏在章帝时已有专权的苗头。窦氏专权是皇权“主动”收缩、宾客聚集的产物。因窦氏的历史问题(与王莽较近,归附东汉较晚),其能够团聚一大批非南阳、汝颖的人士作为宾客。因此窦氏专权及其政争有地域因素在内。 3.贵戚的条件比较高,皇帝戚属、受皇帝宠信、封列侯是标志。贵戚政治正式形成应在霍光时,而后王氏效仿之。至东汉,章帝放宽对外戚的抑制,贵戚政治渐成常态。 4.儒学的大发展、大普及和儒生知识群体的形成也在两汉之际以后加速。西汉时太学已不断发展,生员增加极多。王莽改制时特别注意健全学校体系。东汉已形成初级教育、太学、郡国学、私学、家学的庞大体系,并且通儒经几乎成为公认的为官条件。游学也盛行,地域乃至全国范围内诸生交往关系发展,与家族、乡里关系夹杂,儒生渐群体化,师生间拟家族关系也不断扩大。诸生能够获得高位的是极少数,大部分回到郡县担任小吏。但不论在高位者还是在基层,儒家官僚渐成一大势力。 5.自安帝起,邓氏专权,儒士大夫已经很深地参与其中了。邓氏基本掌控内朝,并更多与外朝儒家官僚合作,并且引入更多的汝、颖之外各地域的人士入朝,以弱化反外戚势力。后邓氏虽败亡,但新引入的各地儒家官僚与主流地域的儒家官僚形成清流,已经势不可挡。故邓氏专权可以说是皇权一元体制向皇权-豪族士大夫阶层联合政权转变的转折点。 6.和安以后,地方豪族也逐渐发展分化。其一,官府开始更多依赖豪族进行水利建设、赈济灾民,豪族对地方的支配力提高。其二,豪族修习儒学已成气候,有的豪族世仕朝廷、州郡,成为士大夫豪族。其三,地方官府的剥敛更多集中于小农,小农叛乱多于大姓叛乱。其四,士大夫豪族与一般豪族的矛盾开始显现,士大夫豪族需要表现对儒家学说的信念而抑制对民侵夺(也是基于乡论、民谣的约束力),而一般豪族与民众的关系更紧张。士大夫豪族几乎垄断了朝廷、州郡官吏、县功曹的仕途,一般豪族更多屈居于县乡吏员。 7.地方豪族仕进需求,反映到朝廷层面,就是清流与浊流之争。浊流大多是是一般豪族子弟与外戚、宦官合作而形成的势力。梁氏败亡后,宦官势力独大,清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裹挟外戚发动对宦官、浊流的进攻。但两次党锢,清流势力基本被驱逐出朝,回落地方,转而经营乡党地位,成为黄巾乱后地方割据的一支力量。 8.贵戚何以能专权?一由皇权加强,贵戚有近水楼台之便。二由亲属观念中外戚不像内戚(同姓)一样有继承权,甥舅关系较之于叔侄关系等更令人安心。三由外戚关系随着时间疏远,若要长期得势只能把握住“贵戚”时期。短时间内的贵戚政治,要发展为长期垄断权势的贵族政治,就要求外戚家族子弟修习儒学,同化于士大夫豪族。 9.东汉一朝,朝廷上儒家官僚的产生地域不同。初期以南阳、汝颖为主,而后逐渐扩展到三辅、蜀地,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士大夫集团。这个趋势与地方豪族的壮大、原有“父老”秩序的瓦解是同向的。 10.地方社会秩序由“父老”与豪族支配并存,渐变为豪族支配之下的父老秩序。如荀彧已可以脱离父老独自率宗族避难,田畴将父老秩序运用在本族内部的统制上。一定数量的小农是维持父老性质共同体的条件,随着农民不得不依附豪族,地方秩序也最终完全变为豪族支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