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4
【第九章,软件】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在初中时接触并着迷于计算机,使用basic语言编程,组建了湖滨编程集团,开始收费进行商业软件开发,并对操作系统产生兴趣。 盖茨进入哈弗大学主修应用数学,认识了同学史蒂夫·鲍尔默。 1974年,Altair电脑上市后,盖茨和艾伦为其开发出basic编译器,并授权给Altair使用10年。在正式协议中,他们将公司命名为微软。 1975年,盖茨向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介绍了basic,不料被俱乐部成员大肆复制分发。于是盖茨进行了第一次个人电脑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战。其实basic被复制传播,是有助于微软发展的,因为计算机厂商为了支持basic,就要向微软购买许可。 1976年,盖茨从大学退学。获得了微软的大部分股权,开启了疯狂工作模式。这种疯狂让微软的每款软件都能打败其他竞争对手。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参加了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首次会议。 史蒂夫·乔布斯曾在发明《乒》游戏机的雅达利工作。形成了追求简洁的产品思想。 1975年,乔布斯和霍兹尼亚克推出了第一款带有键盘和显示器的个人电脑(苹果1型电脑)。 1977年,推出了苹果2型电脑,第一款操作简单且软硬件完全一体化的个人电脑。不到三年就卖出了10万台。 苹果的崛起标志着个人发烧有文化的衰落。 1979年,丹·布里克林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用于财务领域的电子制表程序VisiCalc。使个人电脑有了实用功能,极大促进了苹果电脑的销售。 1980年,IBM和微软洽谈,希望达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合作,但当时微软只有basic,没有操作系统。微软从一家小公司“西雅图计算机产品”以极低的价格买断了一款DOS操作系统,并以此为起点统治了软件行业30年。 通过与IBM的合作,微软的DOS系统和basic成为了行业标准。盖茨和保罗还帮助IBM设计了个人电脑的外观和触感。 1981年,IBM个人电脑正式发布。 1979年,乔布斯在施乐PARC参观时,施乐演示了三项创新成果:以太网,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图形用户界面。 1984年,苹果推出mac电脑,使用了图形界面。人机交互迈出了一大步。 1981年,微软从施乐PARC聘请了技术专家,开始研发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1985年,windows1.0正式面试。 乔布斯认为盖茨窃取了他的创意,并记恨了一辈子。 1985年,理查德·斯托尔曼发布“自由软件”宣言,研发GNU操作系统并承诺提供公共授权。 1991年,莱纳斯·托瓦尔兹开发出Linux,并进行了开源。引发了大量无私贡献者进行改进。 GNU和Linux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可接入更多硬件平台的操作系统,其兼容性比任何一种操作系统都好。 黑客们做出的贡献能够赢得同行的尊重,每个人都想给同行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自己的声望和社会地位,开源软件开发让程序员们拥有了这个机会。 IOS,Windows,Linux,成为三种软件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十章,在线】 1972年,麻省理工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成为阿帕网的第一个热门应用。 1978年,计算机爱好者建立了第一个公告版系统。 1979年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宣布信息时代来临。 1981年,标准规格的调制解调器开始应用。 1984年,斯图尔特·布兰德构建出网络社区的雏形 the well。 1989年,史蒂夫·凯斯和吉姆西推出“美国在线”服务。帮助人们建立跨越不同计算机硬件的网络社区。 1993年,在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推动下,美国颁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法案》,使互联网开始向公众广泛开放,并让互联网进入了商业领域。 【第11章,万维网】 蒂姆·伯纳斯·李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开发研究人员和研究项目的管理程序时,形成了一种建立随意信息之间联系的创新想法。 1984年,伯纳斯·李使用超文本技术实现了连接不同计算机的不同文档。 1990年,伯纳斯·李建立了一整套网络技术体系,包括url,http,HTML,网页浏览器。将其命名为万维网 www,并将其免费开放共享。 1993年,马克安德森开发出了万维网浏览器Mosaic,因为安装十分简便而快速流行起来,进而推动了万维网的高速发展。 1994年,贾斯汀·霍尔建立了内容推荐网站,还发布了很多个人的私密内容,成为博客的标志。 1995年,沃德·坎宁安,开发出wiki系统。 2000年,吉米·威尔士开始使用网页制作百科全书,但发现工作量巨大且枯燥。之后他使用坎宁安的wiki系统,搭建了维基百科,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知识协作工程。 1999年,博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埃文·威廉姆斯推出blogger.com,提供免费的博客服务,获得了大批忠实用户。2002年,谷歌收购了blogger。 在搜索引擎兴起之前,两种最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是网络目录和网络环。 1994年,杨志远推出雅虎,使用爬虫采集网站信息,再使用人工编纂网站目录。 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是斯坦福的同学。佩奇研究人机交互,布林研究数据挖掘。 1996年,佩奇在博士毕业论文项目中研究pagerank算法,抓取互联网上全部的链接,并进行权重分析排名。并将建立的搜索引擎命名为Google。 1996年同年,李彦宏想出了“RankDex”算法,并申请了专利,后来回到中国建立百度。 1998年,佩奇开始尝试向雅虎等公司销售他们的软件和算法,都被拒绝。 1998年,佩奇获得了1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硅谷的一个车库中正式建立了谷歌公司,使用推荐算法加广告,快速取得了成功。 谷歌的出现正式把人类和计算机通过网络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 【第十二章,永远的埃达】 埃达认为计算机永远不能像人那样思考。 科学家们始终在向着人工智能努力。 1958年,弗兰克·罗森布拉特发明人工神经网络。 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2011年,IBM的沃森计算机在智力竞猜中胜出。 但深蓝和沃森都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2013年,IBM发布人类大脑计划,用芯片模拟人脑神经元。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研究人机共生,让计算机成为人的外脑(增强人工智能)。激发了第三次计算机浪潮。 创新是一个互相激发的协作过程。 最高效的团队将各种特长的人聚集在一起。 近距离交流可以促进创新。 互不认识的人通过网络也能进行大规模协作。 数字时代的创新团队有三种组织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政府的资助和统筹。第二种是私营企业。第三种是人们不求回报地分享和贡献的志愿者项目。 优秀的领导者要富有远见,并鼓励协作。 大多数成功的创新者都是“产品人”,非常关注并且深入理解产品的工程与设计。 人类是一种社交动物,任何的数字工具最终都会被用作社交目的。 诗意科学。人文和科技都是宇宙的伟大之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