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不受史书“欺”,应注意作者的书写目的及他预设的阅读效果 P172-173
历史学是一门讲究证据的学科,历史叙事依据的当然都是史实。但由此而相信历史学家会写出同样的历史书,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读史学家钱穆所写的书,你能体会到他很喜欢写传统社会中的士大夫。(略) 读吕思勉所写的汉代历史,着墨最多的是汉代的社会改革。(中略)因为按吕先生的看法,中国至迟到秦汉之后,社会已进入了病态,非有一番改革更新不可,而汉儒都抱有改革社会的志向。(中略)故汉代的改革,自当在我们的历史书中特加重视。 钱氏、吕氏的著述,都写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相隔二十余年之后同类著述,写得较多的则是“秦汉时代的阶级构成”“两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矛盾与农民起义”等主题;再过二十余年,历史著述又多写“文景时代的休养生息”“武帝时代的中央集权”“西汉王朝的疆域扩张”等主题。 这些史书的书写,都依据了史实,而其在史事的筛选、组合和编排上的不同,全是因为作者的书写目的及他预设的阅读效果,各不相同。 史书的编写,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编写目的或预期的阅读效果。所以,要读懂一本书,先要读懂编写这本书的人;读懂他为什么这样写,他为谁而写;甚至还要注意他的写作或出版的年代。 引自 读史不受史书“欺”
49人阅读
程雪衣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历史书并非总是新胜于旧、今胜于昔 P161
历史书并非总是新胜于旧、今胜于昔。 比如,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未能在一九一...
-
秦汉的三公问题 P163-165
俗话说:“打破砂锅问到底。”历史知识常常经不起追问。一经追问,里面的问题便暴露无遗。比如...
-
读史不受史书“欺”,应注意作者的书写目的及他预设的阅读效果 P172-173
> 查看全部1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